正文 第27章 著名軍校一覽(5)(1 / 2)

伏龍芝元帥

1924年,蘇聯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陸海軍人民委員(相當於國防部長)、俄國內戰時期的著名英雄、紅軍締造者伏龍芝元帥,接任工農紅軍軍事學院院長。伏龍芝1885年出生於吉爾吉斯皮什佩克城(今吉爾吉斯斯坦伏龍芝市),1914年加入蘇共,是著名的蘇聯黨務和國務活動家、軍事家、卓越的軍隊統帥和軍事理論家。伏龍芝是蘇聯國內戰爭中最著名的紅軍統帥之一,他以蘇聯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和工農紅軍參謀長等要職兼任軍事學院院長。這樣的任命,說明蘇聯共產黨和政府對培養軍事幹部的重視,也確認了學院在這一重要事業中的巨大作用。

伏龍芝來到學院後,進一步明確了學院的培訓目標,健全了院係體製,改革了教學大綱和教學方法,發展了軍事科學研究工作。他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軍事技能,還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論水平。為適應世界軍事的發展,伏龍芝首先對學院的組織結構、訓練內容、訓練方法和訓練體製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作為傑出的軍隊統帥和軍事理論家,伏龍芝非常重視在軍事學術重要原理方麵統一認識的問題。他不僅專門撰文指出統一軍事學說、統一軍事學術基本觀點的重要性,而且在統一學院的訓練方針、統一作業內容及其實施方法方麵做了大量的工作,這為院校教學、部隊訓練乃至整個武裝力量的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25年10月31日,伏龍芝因病不幸去世,年僅40歲。在哀悼這位深受全院愛戴的院長的日子裏,全院人員請求蘇聯革命軍事委員會以伏龍芝的名字為學院命名。同年11月5日,也即慶祝十月革命勝利八周年的前兩天,蘇聯革命軍事委員會為了紀念這位功勳卓著的紅軍領導人,批準了軍事學院師生的這一請求,發布命令,決定將這所學院改名為工農紅軍伏龍芝軍事學院,通常簡稱為“伏龍芝軍事學院”。

教學和專業設置

伏龍芝學院的培養對象,主要是團至軍級的、具有廣泛知識的合成軍隊指揮員。學生入學條件極為苛刻,必須畢業於諸兵種合成軍隊高級指揮學校,擔任過兩年以上營級指揮官職務,具有分隊指揮的實踐經驗,具有良好的戰鬥素養和政治素養,年齡在38歲以下,軍銜為大尉或少校。招生辦法是領導推薦、逐個審查、考試入學、擇優錄取。統考課目為俄語、數學、物理、文學、戰術和技術裝備等。

伏龍芝軍事學院在1931年開設了坦克和炮兵課程,1939年建立了防空係。1941年,學院遷往塔什幹,開設了幹部培訓速成班。1943年,伏龍芝軍事學院從塔什幹遷回莫斯科,並重新開發了基本係,學製仍改為三年。1947年,學院恢複了研究生製度。學院還先後開設過高級速成班、高級主管人員進修班、特訓班和研究生班,負責培養高級指揮人員,後來還專門設立了戰役係(1936年該係改建為蘇聯武裝力量總參謀部軍事學院),負責訓練集團軍、方麵軍兩級指揮與參謀人員。

該院在1936年以前培養高、中級指揮人員,1936年起培養諸兵種戰役戰術指揮員和參謀人員。學院最初不分係,不設教研室。以後教學機構不斷完善,到20世紀70年代末,學院設置的主要教學與領導機構有:基本係、函授係、研究生班、戰役戰術教研室、火箭兵炮兵教研室、裝甲坦克和牽引教研室、通信教研室、後勤教研室、空軍教研室、馬列主義教研室、訓練部、政治部和科研部等。

基本係和函授係是該院的兩大係,學製均為三年。基本係每年招生近300人。函授係招生人數較多,相當於基本係的兩三倍。

伏龍芝軍事學院學員基本係設合成軍隊、偵察、空降、登陸等專業。開設的主要課程有:合同戰術、戰役學、戰爭史、外國軍隊、馬列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黨史和黨政工作、外語、軍事心理學、軍事教育學、軍法學和軍隊財務管理等。合成軍隊專業學製為三年。第一學年學習基本戰術理論和團攻防戰術,第二學年學習師戰術和指揮,第三學年學習集團軍戰役理論和指揮,畢業前兩三個月還要學習方麵軍戰役等有關知識。

函授係課程,其設置和進度與基本係相同,但教學過程中主要強調學生以自學為主,學滿六個學期後準予參加畢業考試。學院強調全麵提高學生的戰役、戰術和軍事技術素養,培養學生成為具有獨立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優秀合成軍隊指揮員。訓練中強調綜合運用講課、課堂討論、自學、各種作業、各類演習等多種形式,既提高理論水平又提高實踐能力,同時也強調利用現代化設備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