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1953年夏季反擊戰役促成停戰的實現(3)(3 / 3)

軍長張祖諒考慮到敵方陣地高聳,我方陣地低矮。為了進攻時減少傷亡,就指示部隊乘夜運動到敵人陣地山腰死角地區,打眼放炮挖掘坑道。每次挖掘放炮時,就向敵人陣地打冷炮,掩護誌願軍行動。就在山上山下一片隆隆的炮聲的掩護下,誌願軍的兩條坑道挖到了距敵前沿陣地不遠的地方。

然而要奪取這幾個高地,光靠這兩條坑道屯兵是遠遠不夠的,張祖諒站在五萬分之一的軍用地圖前苦苦思索著。

敵我陣地前沿都在高山頂上,海拔都在幾百米以上,而且深溝相隔,地形複雜,距離又遠。張祖諒多次詢問曾到敵人前沿偵察地形的幹部戰士,並作過計算:從我方陣地出發,先要下山,走兩三個小時、然後再過溝上山,需三四個小時部隊才能展開。這樣攻擊前的準備大約要七八個小時。如果晚上8點開始行動,到達敵陣地前沿展開,已是拂曉了。如果攻擊戰鬥不能在預定時間內結束,白天攻擊必然要增大部隊傷亡。即使占領了敵人陣地,也沒有充分的時間做好打敵反撲的準備。第二天的作戰將在一種非常困難的境地下進行。

怎樣既能達到戰鬥的突然性,又能減少傷亡,並且還有充裕時間完成次日作戰的準備呢?張祖諒反複思索良策。

潛伏!在現時誌願軍裝備條件下,敵前潛伏才能滿足上述要求。

張祖諒想起了蘇聯衛國戰爭期間,蘇軍敵前潛伏作戰成功的戰例;想起了朝鮮戰場上兄弟部隊小分隊潛伏成功的戰例;偉大戰士邱少雲就是在潛伏中湧現出來的英雄。

個大膽的設想在他腦中形成。

然而,以往的戰例多是小分隊的潛伏。如今要打的是敵人一個團的防禦陣地,要潛伏的部隊就不能隻是100多人的小分隊,而是一個師的主力3500多人的大部隊。這麼多人的潛伏能行嗎?

張祖諒反複思索其潛伏的有利條件和其中可能遇到的困難。

5月上旬,第20兵團召開作戰會議,會議討論的焦點是“怎麼打”。當麵敵人陣地重點設防,工事堅固,火力密集;誌願軍進攻道路山高坡陡,路程遙遠,運動艱難。在這種情況下,如何保證戰鬥發起的突然性,減少傷亡,奪取勝利,成為討論的重點。

張祖諒本想提出自己大部隊潛伏的設想,沒想到兵團代司令員鄭維山在發言中先提出了這個設想。

鄭維山說:“這幾個陣地,穀深坡陡,地理位置重要,敵人以一個加強團防禦,並不斷對我方陣地實施火力、兵力襲擊,構成嚴重威脅。要徹底改變這一局麵,就必須拔掉它。敵人陣地工事堅固,地形有利,但也容易鬆懈麻痹,戒備疏忽,造成我可乘之機。敵我陣地主峰相距幾公裏,中間又隔有大川深穀,不便攀登,不利於炮兵發揮火力和步步集結。但是敵人前沿中和側翼都有大片樹林,這又提供了部隊隱蔽潛伏的良好條件。如果我們提前把部隊隱蔽集中在敵前沿,第二天黃昏發起攻擊,前半夜就可完成進攻戰鬥,可以有4~6個小時的時間改造工事,部署兵力火力,組織步炮協同,補充彈藥。這樣,在第三天拂曉敵人反撲時,誌願軍已做好戰鬥準備,可有效地反擊敵人。在敵人反撲兵力增多時,由於山地狹窄不易展開,我方可以集中炮兵打擊敵人,以鞏固陣地。”

潛伏作戰不是新戰術,旁人也能想到,問題是幾千人潛伏到敵人陣地前沿,能隱蔽好嗎?潛伏時間長達一晝夜,部隊吃喝拉撒怎麼辦?萬一被敵人發現,在敵人密集火力打擊下,會出現什麼局麵?

鄭維山講完以後,會場上出現了相當一段時間的沉默。與會的軍長、參謀長們都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

張祖諒對大潛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已經作了長期冷靜思考,他成竹在胸。鄭維山已經說出了他想說的一些話,過了片刻,張祖諒打破了會場上的沉默,以沉穩的語調鄭重地發表了自己的意見。

張祖諒進一步分析了實行潛伏手段的必要性,著重談了潛伏成功的可能性,說第60軍一年多來已對敵人進行了26次小型反擊,其中25次都打成殲滅戰。我方對敵人特點、地形都比較熟悉,如果精心組織,潛伏是可以成功的。

主攻軍的軍長首先表示讚成潛伏,使會議氣氛為之一振。

張祖諒發言後,又有一些人發言,讚同鄭維山、張祖諒的看法。並分別提出了本兵種、本部隊支援這次潛伏作戰的打算。

張祖諒的發言對兵團代司令鄭維山下定決心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他越聽信心越足,一拍桌子,“就這麼打!錯了我負責!”

張祖諒也當即表示:“我倆共同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