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先生路在何方?
先生長得其實很迷人,棱角分明的臉上最吸引人的是那雙眸子,如桃花,醉人而又風流。隻是,臉上卻沒有什麼血色,總有一抹慘白。
先生很年輕,看上去才行及冠之禮,但學識實在淵博至極,窗邊的殘缺典籍都讓先生一字一句全部補全修訂完整。最讓他們這些村裏人敬服的是,讀書人講道理,講的是大道理,講的是國家事天下事,出口成章,晦澀難懂。但先生講道理,從來都是講俗理,小道理,他們這些粗俗之人都能夠明白的道理。
從不久前的立夏時分,先生便已經在村裏授業有一段時間。每日早晨,先生按時到小房內為孩童講課解惑,時間約莫三個時辰。下課之後,孩童便會散了結伴一起遊玩,而先生也會偶爾在清溪源頭處,靜靜站著,望著遠方。
先生總是喜歡穿著一身青衫,即便青衫已經有些泛白破舊。村中婦人總會編織幾件嶄新衣裳給予先生,先生也總會笑著謝過,雙手捧著衣裳小心存放起來,但依舊還是那身青衫。長久而來,村裏人也就習慣了,也不去強求,他們明白讀書人總會有些個性,隻要先生自己喜歡就好。
傍晚時分,總有一位老人在村尾處,坐在搖椅上,看著夕陽垂暮,炊煙四散。老者頭發斑白,身材瘦小,臉色總是一副歡喜相。老者姓白,在桃花村已經數十年,曾經他見過的黃毛小兒如今都已經成了獨當一麵的大漢,而如今他也是村裏最德高望重之人,說話也是分量最足。
他說村裏孩兒需要讀書,讀書可以修身養性,村裏人也是深信不疑。而村中人為什麼如此看重這位教書先生,也是因為老者說這位教書先生有真本事,值得托付。
桃花村中人口不算太多,但也是熱鬧繁榮,這些年桃花村也是由這位老者一手帶起來的,老者也常笑言,這桃花村就是他的命根,他的財富,千萬銀兩也不能買走。年紀大了也沒什麼願望,也隻想村裏的人能夠安穩幸福,過上想要的生活便好。
餘暉將一道身影拉得修長,青衫布鞋,正向在椅上休憩的老人走來。老人張開打盹的眼睛,眯了眯眼,才看清眼前的身影。那佝僂的身軀慢慢坐直,笑問道:
“先生,怎麼來這邊了?”
年輕的教書先生朝著老者行了小禮,便坐在老者身旁的小椅上笑答道:
“村頭處的風景無限好。每日早晨教書的時候,窗外的陽光總灑在我臉上,溫暖不刺眼。在這裏住了許久,村口處早晨的風景已經欣賞過了,也想來這邊看看日落餘暉,看看夕陽之後的風景。”
教書先生微微抬頭,暮色浸染,湛藍的天空逐漸黯淡下來。天空下村中的婦人做起了晚飯,灶房中升起了嫋嫋炊煙,而晚間的漢子逐漸從田裏耕作回來,孩童也是在村裏胡亂追逐嬉鬧。
黃昏下的村莊,其實很溫暖。沒有豪門大閥中的條條框框,也沒有皇室樓閣中的勾心鬥角。普通人家也有普通人家的幸福,青菜鮮肉,黃昏美景,也是一種特別。
“這樣就已經很好了。”,
黃昏下的教書先生低聲呢喃一句,偶來的清風吹起將前額的長發吹起,青衫也泛起白來。
“先生也覺得我們村裏不錯吧。”,白發老人笑嗬嗬地搖晃起椅子,“我們村雖然沒有九州城都那樣繁華昌盛,甚至在那些城中人看來,我們也就一處窮鄉僻壤,沒有城裏麵的熱鬧市集,沒有那些華美的衣裳,沒有高門大戶。但是我們村裏人不稀罕那些。我們有良田,我們有山有水,有風景。這樣的鄉下村莊才是我們喜歡熱愛的。”
“每逢我們村裏有人出去的時候,我也告訴他們做人要念舊,不要忘本,不要忘記自己的家鄉。很多人做到了,但也有些人做不到啊。”,白發老者歎息一聲,“先生沒來之前,以前小村裏也是出個幾個有才的人,成年之後,他們跟我這個老頭說他們要出去遊曆,闖出一番功名光宗耀祖,衣錦還鄉。我告訴他們,功名如何不重要,努力過問心無愧就好了。最重要是做人,做人不能忘本,不能忘記自己的根啊!可是,這些孩子出去了,那麼久再也沒回過來,這才是讓我這個糟老頭子最傷心的啊”,白發老人感慨萬分,那搖晃的椅子也在吱呀吱呀地作響。
“也許他們還會回來,隻是現在還沒闖處一番功名罷了。年輕人總是心高氣傲,以後總有人會回村的。”,先生看著老人搖頭歎息,也是寬慰一番。
“最怕的就是他們已經高升,卻舍不下榮華富貴,再也不肯回這窮苦小村。”,白發老人搖搖頭,再次歎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