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國民黨新軍閥混戰(1)(1 / 3)

國民黨新軍閥的派係和割據形勢

1928年6月,奉係北洋軍閥張作霖為國民黨新軍閥逐出北京,退往關外,操縱國家命脈達十八年之久的北洋軍閥統治政權從此宣告結束。繼之而起的國民黨新軍閥雖然建立了中央統治政權,完成了表麵上的統一,但是他們視軍隊為私有,割據地盤,互相火並,和北洋軍閥並無二致,而且他們之間的混戰愈演愈烈,戰爭的規模和次數都大大超過了北洋軍閥統治時代,其禍國殃民,實有過之而無不及。

國民黨新軍閥建立南京統治政權以後,各個軍閥集團的派係,實力及其割據形勢大致如下:

一、蔣介石係蔣介石以黃埔軍校起家,北伐戰爭以前首先掌握了黨軍第一師;繼之借中山艦事件逼走汪精衛,掌握了受汪影響的第二師,又借廖仲愷被刺案趕走了胡漢民,奪取了受胡影響的許崇智粵軍,組成第三師、第十四師、第二十師,將其勢力逐漸滲透到黨政軍領導核心,從而取得了國民革命軍的領導大權。

北伐戰爭中,蔣介石的基本部隊擴大到七個師;打倒直係軍閥後,又收編軍閥部隊,實力更加強大。他到達上海即和英美帝國主義妥協,屠殺共產黨人,建立起反動的南京國民政府。他雖然一度被武漢國民政府和桂係軍閥逼迫下野,但由於掌握大量部隊,並在經濟上取得江浙財閥的支持,不久又在馮玉祥、閻錫山及國民黨極右派支持下重掌軍權,將張作霖逐出關外。至1928年底,蔣介石控製的南京國民政府完成了表麵上的全國統一,實際上全國各地依然是軍閥割據的局麵。當時蔣介石的基本部隊雖隻有兩個軍,但收編了南北舊軍閥部隊十八個軍,控製了福建、浙江、江蘇、安徽,江西等物產富饒、文化發達地區,特別是我國財富中心上海,用國民黨中央名義發號施令,中原大戰之後蔣介石係在各個新軍閥集團中居於壓倒的優勢。

二、馮玉祥係1924年10月,馮玉祥聯合胡景翼、孫嶽舉行北京政變,推倒曹錕、吳佩孚,組成了龐大的國民軍集團。翌年10月,吳佩孚再起,12月,聯合張作霖共同對馮玉祥國民軍作戰。1926年1月馮玉祥辭職,2月自平地泉出國。馮玉祥殘部敗退五原。接著馮又在第三國際和中共支持下於8月由蘇聯回國,於9月17日舉行五原誓師,率全軍數萬南下解西安之圍(11月27日),1927年5月1日就任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總司令。5月2月東出潼關,在武漢國民政府派出的張發奎、唐生智軍幫助下驅逐奉軍,獲得河南地盤。之後,又出賣武沮政府,與蔣介石合作,聯合閻錫山對張作霖作戰,企圖在擊敗張作霖後囊括華北、中原、西北為已有。不料當馮軍韓複榘部進抵南苑時,閻錫山已在日本帝國主義的支持下接收了北京和天津,因此馮玉祥隻獲得了陝,甘、寧、青、河南和山東西部地盤,地區雖然遼闊,但物產貧乏,文化落後。這時馮的基本部隊已擴大到十個軍,還有收編的雜牌部隊八個軍,實力雄厚,成為蔣介石的頭號勁敵。因此,蔣介石在所謂北伐成功後,即部署重兵於津浦路南北段,並派吳思豫為青島市長,支持直魯聯軍殘部劉珍年軍盤據膠東,封鎖西北軍與海外的通路。故馮部隊人數雖多,麗裝備卻得不到改善,最後終於在中原大戰中被蔣介石運用收買分化的策略所擊敗。

三、閻錫山係閻錫山的起家和晉軍發展的曆史,上編已作了概述。北伐戰爭開始後,他本與吳佩孚、張作霖沆瀣一氣,與北伐軍為敵。1927年秋,吳佩孚、孫傳芳被國民革命軍逐出長江流域;張作霖進軍蘇皖和河南又被打敗:馮玉祥東出潼關與武漢北上的國民革命軍會師鄭州,渡河北上,前鋒抵達漳河流域。此時閻錫山便背離張、吳,搖身一變成了國民黨,出兵娘子關和雁門關,對奉軍作戰。張作霖退出北京後,閻錫山因和日本早有勾結,搶先從奉軍手中接收北京和天津兩大城市。晉軍基本隊伍擴大到八個軍,另外又收編直係和其他雜牌部隊四個軍。太原政治分會管轄的地盤有山西,河北兩省,北平、天津兩直轄市和察哈爾、綏遠兩特別區,所據地盤雖小於馮玉祥,但有鞏固的根據地山西,又有富庶的河北省和天津海口,據有進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有利形勢。

四、李、白、黃新桂係李、白、黃新桂係北伐前共有九個旅,但率宗仁串領北伐的第七軍隻有四個旅。北伐戰爭開始後,第七軍首先出師援唐生智,在湘南擊敗趙恒惕悍將葉開鑫;接著與吳佩孚主力陳嘉謨部戰於平江、汀泗橋;與孫傳芳部主力謝鴻勳部戰於箬溪、德安,均著戰績。特別是1927年8月,孫傳芳投入六七萬眾渡江反撲,南京危殆之際,李宗仁率第七軍在何應欽第一軍配合下,力戰破敵,斃俘孫軍二萬餘人,從此桂係更以善戰著名於世。當時桂係實際上控製了南京特別委員會,左右中央政權。李宗仁以第三路軍總指揮名義,統率六個軍坐鎮南京及津浦路南段,白崇禧以總司令部副參謀長兼第二路軍代總指揮名義,亦掌握四個軍,駐紮在京滬線及皖南;黃紹竑則以廣州軍分會主席名義指揮粵桂軍隊,阻擊葉挺、賀龍的南征軍,坐鎮廣州的國民革命軍總參謀長兼第八路軍總指揮李濟深,名為粵軍軍長,實際上也是新桂係的首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