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秦:“看來當時的環境和條件,決定了他們的居住條件,這裏冬季氣候肯定是很冷的,到了冬季采暖是個大問題,這是實際問題,否則他們生存不下去。不過,你們注意了沒有,所有石洞前或下麵都沒有磚石瓦快的遺留碎屑和痕跡,估計奚族人過去在這裏居住期間主要是用泥坯做建築材料,在他們不明原因離去之後的長久歲月裏,經年累月的風吹和雨水衝刷,這些泥坯建成的牆體被衝刷得幹幹淨淨”。
他們進入一個底層洞室裏,洞裏很暗,剛一進到裏麵,由於一時還沒能適應,什麼也看不清楚,方秦打開強光照明燈,這一下裏麵可以看的清清楚楚,歐陽一邊向四周看一邊說:“這洞室好像是專門用來養馬得,你們看,裏麵在石壁上開有馬槽,可以給馬撒些草料,上麵有栓馬的石環”。
牧揚:“馬廄洞門隻有一米四五高,人進去要低頭,洞門又這麼窄,馬能進去嗎,這硐室內的空間也顯示了這個族群所養的馬個頭非常小,估計隻有一米二三高,是一種矮馬”,停了一會兒忽然像想起什麼又繼續說:“不過……也許他們養的不是馬,而是驢,如果是驢,那就不算奇怪了,因為驢本來就比馬矮小”。
說著,他們走出石洞,從右邊已經被磨蝕得坑坑窪窪的石台階向上爬,到了上麵的洞室內又有新的發現,在一個洞的右上方,有一個剛剛能鑽過一個人的通天小眼兒,於是牧揚和方秦試探著向上爬,上麵還有剛能容納一個人的通天小眼兒,接連爬到最頂端,旁邊有開口,從開口出來是一個平台,好像是很窄的陽台、在石壁上開鑿的溝槽,可以站人,喝,這裏視野可開闊了,是瞭望的好地方,這是不是就是瞭望台?牧揚在瞭望台上大喊一聲“咳——我們在這兒那——”。從這裏向下麵看去,歐陽和佩莉已經站在下麵,像兩個小矮人兒,他倆也昂著頭向上麵看,唉唉地喊著話。
大家感到奇怪的是,這些洞是如何鑿出來的,看鑿的痕跡,根本沒有用炸藥爆破的跡象,石壁上用手鑿的一道道鑿痕卻比較明顯,如果真是一錘一鑿開出來的,那可得功夫了,有的一開鑿就將整個房間形狀和尺寸訂好了,鑿完後外邊再用泥坯壘砌成留有門窗的外牆,可有的開始就在岩石上鑿出門和窗,然後從門窗開口處向裏繼續開鑿出預定尺寸的房間,這難度就大多了。牧揚和方秦都說:“這活兒,說什麼我也不幹,幹燥無味、消耗體力,效率低時間長,隻有在古代科學技術不發達的年代,人們沒有其他辦法,又為了生存隻好這麼做”。
小不點兒也接過話茬:“我堅決不會幹這事兒,煩死了,叮叮當當耳朵都會震聾”。
他們邊看邊走著議論,牧揚接著說:“還不僅僅是這個,鑿石頭的鋼釺子很快就鈍了,需要不時地更換,就是說另外還需要有專門打鐵的,每天不停地鍛釺子,開鑿石洞的人每天最少也得十把八把的鋼釺子消耗,如果同時有二十人進行開鑿,那一天就需要二百把鋒利的鋼釺子,打鐵的人工作量也很大,所以如果不是一個大集體,這活是幹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