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1 研究背景及意義(1 / 2)

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由於工業化大規模推進和經濟快速發展的要求,導致對資源高強度的開發,一大批依托資源稟賦的資源型城市(Resource Dependent Cities)相繼興起,資源型城市的形成和發展已成為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一個顯著特點。資源型城市在我國的城市群體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它們憑借本地區優越的資源稟賦,長期致力於發展礦產開采及其加工業,對國民經濟發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如為國家工業化提供物質、資金和人才,為社會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一個新的經濟增長極,所有這些都極大地推進了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其曆史地位和作用極其突出。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一大批資源型城市的資源開采業相繼進入成熟期和衰退期,可被開采的資源日趨衰竭、開采成本不斷上升,支柱產業逐漸衰退,再加上資源型產品市場供求關係的變化和競爭環境的惡化,資源型城市生產難以繼續,負擔日益加重,財政日益陷入困境,出現了經濟增長緩慢、下崗失業人員增多、生態環境惡化、基礎設施建設落後、社會矛盾突出等一係列區域性和結構性的經濟和社會問題。甚至一些資源型城市出現“礦竭城衰”、“礦竭城亡”的窘境,嚴重影響到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進而影響到區域經濟和國民經濟的發展。

西方發達國家在工業化建設的過程中,也曾出現資源型城市,國外更多稱之為資源型城鎮(Resource Dependent Towns)或者資源型社區(Resource Dependent Communities),由於其工業化進程較早,到20世紀80年代已經基本完成了資源型城市的轉型,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慘痛的教訓。成功的例子如德國的魯爾工業區、日本的九洲等,失敗的例子如前蘇聯的巴庫等。國外學者在對資源型城市的研究中,提出的建立早期轉型預警係統,製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和規劃,實施政府財政支持,對轉崗工人進行培訓等,對我國的資源型城市的轉型實踐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是,由於國外資源型城鎮規模較小、人口較少,其轉型目的是解決資源衰退地區人口的安置,不是資源型城鎮的長遠發展,而我國資源型城市規模較大、人口眾多,擁有完整的以資源型產業為中心的產業群,城市功能完善,已成為支撐區域經濟、促進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轉型目的是維護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使其在資源型產業衰退時依然能煥發出持久活力,為區域和國民經濟發展繼續貢獻力量。由於國內外資源型城市所處的國情、曆史階段、人文環境、製度環境和發展水平不同,實際情況差別很大,完全參照國外成功的資源型城市轉型模式是行不通的,它需要中國學者、專家對資源型城市的轉型問題進行一係列原創性的研究,找出適合具有特殊國情的中國資源型城市的轉型出路。我國處於市場經濟建設的起步階段,麵對中國加入WTO的新形勢,麵對快速工業化進程對不可再生資源的巨大需求和資源利用的全球配置的形勢,中國資源型城市的轉型已經成為事關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維護社會穩定和協調發展,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重要戰略問題。

國內有關資源型城市的研究始於20世紀80年代末期,起因是很多對資源進行大規模開發的資源型城市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出現了很多問題,並且很多資源型城市有一些共性問題,這引起了政府、學術界和資源型企業本身的關注。研究問題主要集中在資源型城市的概念、標準、數量、經濟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經濟轉型的思路、對策、模式,以及對單一資源型城市(煤炭城市居多)的個案研究上。總的來說,在此領域內的研究中,宏觀理論層麵研究較多,微觀操作層麵較少,定性分析較多,定量分析較少,而且研究方法單一,理論研究深度不夠,在資源型城市轉型的理論深度上和轉型實踐中的定量模型建立上亟待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