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毛出在羊身上,工資自然是從自己管理的一畝三分地上出了。
當然,一畝三分地隻是個比喻,實際上是整個村、以及村子周邊劃定的區域,遠遠大於一畝三分地。
區域多大,要看管理者的能耐大小。
張家村的村長還是比較有能力的,曆代努力,叫張家村差不多把村外的山頭都占了。
順便說下,裏正隻要不出大錯,基本世襲製,就是兒子接老子的班。
現任的張村長是個好幹部,比較有遠見。
他覺得吧,想要搜刮村民,首先叫村民富起來,至少不能窮的叮當響,畢竟他都賣兒賣女了,你還能在他身上得到什麼!
於是乎,他就琢磨起怎麼發展村裏的經濟來,而這個果園就是他想出來的成果。
有個果園子,承包給村人,自己收租金,村人有收入了,他呢,也有撈頭了,還正大光明,不違背良心,簡直就是雙贏!
可是好地勢都種了莊稼,隻能在這不能種莊稼的地方種果樹,結果果園就成了這樣尷尬的存在。
不過這也不能怪張村長,他也是盡力了。
張小花心裏吐著槽,來到了果園。
果園大部分樹都坐了果,隻是看上去也是一副營養不良的樣子。
雖然臨近交接,可原包租果園的那家人還在這裏看著,不叫村裏孩子禍害。
張小花他們剛進來就聽到一陣狗叫聲,跟著一個瘦弱的少年跑了過來。
他的年紀比張大牛大,有十六七歲的樣子,身體消瘦,可長得卻是極為俊俏,這在鄉下這地方算是拔尖了。
即使他穿著打著補丁看上去不幹淨的短衣,沾著草鞋,手裏還拿著一個趕羊的鞭子,但也無法掩飾他的俊俏!
看到他,張小花想起了電影《少林寺》那個牧羊女,當然是帶入這個少年的形象,在這果園中,就有那種如詩如畫的情緒飛揚……
說起麵前這個少年,不得不提起上次和張小花一起去福安寺上香的孟家夫婦。
這個少年就是孟家夫婦大兒子娶的媳婦帶來的孩子!
汗,有點繞!
孟家夫婦的大兒子因為窮沒及時娶上媳婦,後來娶了一個帶孩子的媳婦。
那個媳婦帶來了兩女一男,大女兒已經出嫁,還剩下小女兒和這個少年。
據說,這個少年跟著母親嫁入孟家大門時才幾個月大,完全是孟家大兒子把孩子養大的,可惜三年前孟家大兒子病死了。
他娶的這個媳婦並沒有給他生下一兒半女,要不然孟家那老婦怎麼會跟劉氏抹眼淚說命不好呢。
如今孟家的大房就是這個外來的少年撐著了,包租果園也是為了多收入一些,好給少年娶媳婦。
都住一個村,村頭放屁村尾就能知道,何況還是這麼曲折的寡婦家的事,更是人人門清,就是孩子都知道。
按照這裏的說法,這個少年就是帶犢子。
很難聽的話,可這是鄉下,沒人會照顧你的感受,該怎麼叫還怎麼叫。
大概也是因為這樣,少年很少到人堆裏,眼神也有些陰鬱。
看到張小花他們,他叫住了狗,說道。
“你們吃果子可以,但別禍害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