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曾把淮海戰役的打法叫“夾其額,揪其尾,斷其腰,置之於死地而後已”。攻克宿縣,切斷徐蚌線,就是切斷敵腰之戰。

宿縣地處要衝,是兵家必爭之地,當時是國民黨在津浦線上的物資補給基地,屯集了大量的軍械軍需物資。宿縣有敵第25軍第148師、第16交警總隊和裝甲7營等1.3萬餘人守備,城牆堅實高厚,護城河既寬又深,又有日軍過去構築的外圍永備工事。

攻打宿縣的任務交給了第3縱隊。陳錫聯司令員立即召集各旅旅以上幹部研究部署行動。第7旅負責主攻宿縣,從東門攻城。

第8旅負責破壞宿縣北至符離集之間的鐵路、橋梁,攻占車站、東關,掃清外圍,然後從北門攻城。第9旅從西門攻城。

第8旅旅長黃林和政委盧南樵接受任務後,隨即研究旅的行動部署,決定以第23團和旅工兵分隊,負責炸毀宿縣北至符離集之間的九空橋、鐵路橋,相機攻取符離集,爾後進入宿縣北關,從城北攻城;第22團負責攻占車站和兵營,拿下東關,控製橋頭,為攻城部隊掃清外圍。

第8旅是晉冀魯豫軍區各分區的主力團組建起來的野戰部隊,在解放戰爭中轉戰數省,經受了鍛煉,各級指揮員指揮藝術不斷提高,形成了勇猛頑強、不怕犧牲的戰鬥作風。

在全國各個戰場捷報頻傳的勝利形勢鼓舞下,部隊鬥誌高昂,求戰心切。攻打宿縣的任務下達後,指戰員極其振奮,都想在這場戰鬥中爭取立功。

1948年11月12日,部隊到達宿縣西北棗穀堆東西地區。為了查明情況,第23團一部向宿縣北關探索前進。正當他們準備實施炸橋任務時,從徐州方向開來了一列滿載敵軍的火車,宿縣守敵派出裝甲列車接應這列火車進城。第23團當即將鐵路炸斷,兵分兩路,迎擊南北兩麵的敵人。經過數十分鍾的激戰,裝甲列車被擊退,北麵的運兵列車也退回符離集。第23團則以東、南、西三麵圍攻符離集。在我猛烈攻擊下,敵人於當日黃昏倉皇往東北方向潰逃。我殲敵一部,占領符離集,繳獲敵15車皮大米、雜糧。

當晚,孫元良率領第41軍從夾溝向徐州靠攏,縱隊命令第8旅由東、北,第9旅由西南逼近城垣,防止宿縣守敵北逃。13日晨,完成了對宿縣城的包圍。中午,由符離集東逃之敵的1個營,已如喪家之犬,被我南北夾擊,立即潰不成軍,300餘人乖乖地當了俘虜。

13日晚,第8旅向敵人主要的外圍防禦陣地東關發起了攻擊。第22團3營首先進攻東關東側的兵營。

這個過去日軍修建的兵營,是東關防禦的主要支撐點,營內有多座樓房,周圍構築了防禦工事,樓房高層也設置了火力點。3營戰士在輕重機槍火力的掩護下,用手榴彈開路,猛打猛衝,很快就占領了兵營。城內敵人乘我立足未穩,連續進行反撲。我勇士們頑強抗擊,激烈的戰鬥一直持續到天亮,3營牢固地守住了兵營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