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湘鄂贛三省邊境的幕阜山區,群山環繞,地形複雜。1949年8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71團在地方武裝和民兵的配合下,對盤踞在這一地區的修水、銅鼓、武寧三縣“湘鄂贛反共救國軍第6縱隊”車正股匪展開清剿,曆時月餘,全殲該敵。
車正,又名車德峨,修水縣新灣南茶村人,黃埔軍校畢業,原係國民黨軍少將旅長。1949年4月22日,我百萬雄師以摧枯拉朽之勢渡過長江,車正所部被擊潰。他奉命退回故裏,收集散兵遊勇、土豪地痞,圖謀利用修、武、銅境內崇山峻嶺的險要地勢伺機再起。在短短的幾個月內,他拚湊起3個團約2000餘人槍,組成“湘鄂贛反共救國軍第6縱隊”,自稱司令。其部署是:將匪1團駐守在縣城以西至西北的新灣南茶一帶;匪2團駐城東的三都一帶;匪3團駐縣城南麵的修銅邊境。他們互相策應,四麵合圍,伺機奪取縣城。
7月上旬,當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野戰軍第43軍第129師從修水過境時,狡猾的車正迫於解放軍的強大威力,憑借當地山多林密、村莊分散的有利條件,化整為零,分散潛伏,襲擊殺害解放軍掉隊戰士、傷病員、支前人員以及地方幹部,狂叫“活捉一個東北佬(南下幹部和四野指戰員),賞銀洋100元”。他們搶劫財物和糧食,脅迫當地群眾供給柴米、油鹽、蔬菜等物。一時間,人心惶惶,一批反動分子和小股土匪紛紛前往依附,麇集在修、武、銅邊界。人民熱切地盼望新生的人民政權早日為民除害。
1949年7月中旬,人民解放軍第44軍第157師第471團第3營在團政委李彥齡的率領下,奉命進駐修、武、銅三縣,會同九江軍分區部隊、縣大隊、區中隊等地方武裝,擔負修、武、銅三縣的剿匪建政任務。
部隊抵達修水後,即令11連會同民主自衛軍保護修水縣的建政工作。李彥齡政委親率第3營出城進剿,部隊直下馬坳、渣津,進入幕阜山區。此時車匪則把槍支埋藏起來,分散隱蔽,使剿匪部隊接連幾天沒有見到土匪的行蹤,隻接觸到車匪所部不過幾十人而號稱一個大隊的吳美金部。敵猶如驚弓之鳥,望風而逃,散匿在深山密林中。於是,部隊留下一個班,負責保護剛成立的渣津區人民政府,然後撤回縣城。
這次行動,摸清了土匪“分散潛伏,伺機反撲”的活動規律。中共修銅工委和剿匪部隊研究,決定采取“以分散對分散”、“軍事打擊與政治瓦解相結合”的作戰方針,以班排為單位,配合縣、區武裝深入到群眾中去,宣傳形勢政策,建立、健全區、鄉政權和農會等組織,開展群眾性的清匪運動。通過這些工作,使潛散匪徒無處藏身。一些匪徒紛紛向區、鄉政府投誠。至7月下旬,就有60餘名土匪投案自首。
在深入發動群眾的同時,魯殿英副營長率9連奔赴修銅邊境活動。在銅鼓境內發現車正第3團的一部分,在當地群眾和地方武裝的配合下,利用午間襲擊敵人,一舉奏效。俘敵60餘名,並活捉匪團長帥俠群,隻因部隊忙於追殲逃敵,又被他溜進山林逃跑了。
在強大攻勢下,車匪喪魂落魄,惶惶不可終日。他眼見無處藏身,便讓匪徒繼續分散活動,自己則糾集小股土匪潛伏在巴茅、小流、南茶一帶,伺機反撲。
這時,剿匪部隊除繼續留魯副營長和副教導員馬作元帶9連在銅鼓清剿帥俠群殘匪外,營長周希賢帶隊在縣城留守並協助地方開展工作,由李彥齡政委、高維學教導員率第10、11連及獨立連一部分,迅速輕裝前往三都、南茶、巴茅、小流一帶,會同駐武寧的九江軍分區部隊進剿,以圖在車匪所部分散之際,捕獲匪首,將其全部殲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