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信仰何用(5)(1 / 3)

信仰是作為認識向實踐轉化的中介環節而起作用的。認識向實踐的轉變無疑是一種飛躍,但這種飛躍是從性質上說的,它意味著認識的過程在此發生一個性質的轉折,而不是意味著這種轉化隻是一種神秘的一躍,沒有任何實際的可以看得見的過程或沒有任何中介的環節和渠道。事實上,從認識到實踐的飛躍也是一個實實在在的過程,需要借助於一定的渠道和中介環節。自然,這種渠道或中介環節是多種多樣的,其中信仰或信念就是一個關鍵性的中介環節。

科普寧寫道:“信仰是作為知識和實踐行為之間一定的中間環節出現的,它不僅是、也不單純是知識,而是充滿人的意誌、感情和願望的,轉變為信心的知識。”信仰作為知識和實踐行為的中介,不是從外部硬插到二者之間去的外在的東西,而是一種體現著知識與實踐行為的內在聯係且與二者並無實質不同的東西。信仰在這裏並不是別的信仰,而是由知識轉化而來的,它本身並沒有離開知識,而是作為知識的一種形態而體現著知識。在這裏知識的內容本身並沒有改變,所改變的不過是知識的角色,即知識從結果變成了原因,從認識活動的結果變成實踐活動的原因。就知識之作為知識而言,它指的是符合於認識對象的觀念或認識,它是從認識的對象取得自己的知識資格的;而就知識之轉化為人的信仰而言,它指的是符合於認識主體的實踐需要的觀念或認識,它是從認識的主體(在此是信仰的主體)取得自己之作為信仰的資格的。當知識僅僅是作為某種認識的結果而存在時,即它僅僅作為知識而存在時,認識主體也可能對它持有一定的相信或確信,因為它畢竟是人自己探索和努力的結果,但此時它作為信念的特征是可有可無的,人們不論是否相信它,都無損於它作為知識的資格。當知識轉化為人們從事實踐活動的信仰時,它作為信仰的特征得到了突出,如果沒有人們對它的堅信,它就不能成其為信仰。因此,隻有在這裏,即隻有在知識與實踐的聯係和過渡中,它才真正作為信仰而存在。從知識轉化為信仰,知識本身並未失去什麼,卻得到了許多,即人對它的相信和確信,得到了人的願望和意誌的支持。可見,知識確實經曆了一次角色的轉換。

當知識變成人的信仰時,它已經不覺不知中進入了實踐的領域,成為實踐行為的動因和動力,而不是仍處於實踐之外,等待進入實踐。由此可見,信仰之作為知識與實踐行為的中介,其發揮作用的方式是非常獨特而奇妙的,它能在不知不覺之間將二者聯係和溝通起來,不留牽強的痕跡,而當知識和實踐行為聯為一體時,信仰也就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並在新的條件下,為實踐行為的完成而發揮作用。

信仰作為知識與實踐行為的中介的作用是重要的,它使知識獲得了向實踐行為飛躍的推動力。正如科普寧在回答“如果人具有作為理念的真理的知識,為什麼他還需要信仰?”這一問題時所說:

“人為了實踐活動而需要知識,而知識應該導致並轉變為實踐行為。

人為了在知識的基礎上順利地活動,它應當確信知識和自己實踐行為計劃的正確性。著手實踐活動的人,如果不確信它打算使之實現的理念的真理性,它就會喪失為順利實現理念而非常需要的意誌、堅定的目的性、易於激動的心情。”關於“自覺的信仰,反映主體對觀念的真理性、對觀念實際實現計劃的正確性的內在信念。

在其中客觀真理的知識轉變為主觀的信念,它推動、征服、從心理上促使人去進行實現理念的實踐活動。這就是信念這一概念的認識論內容及其對認識過程發展的必要性”。

我們在強調信仰的中介作用時,要注意兩點:其一,不要將信仰看作是知識向實踐行為轉化的唯一中介,其二是要對知識向信仰的轉化進行具體的分析。尤其是後者十分重要,因為知識有不同的種類,而不同種類的知識在進入實踐的方式上也是不同的,不能想象所有的知識都以同樣的方式轉化為信仰或信念,或作為同樣的信仰或信念而進入實踐活動。在這方麵,我們應主要區分兩種不同的情形而進行具體分析。一種情形是,知識轉化成人的信仰或信念,它賦予人們以生存的意義,並確立人們實踐活動的目的和目標,從而成為人們實踐行為的最深層的根本的動力。在這種情形中,知識主要是指關於世界觀、社會曆史觀以及人生觀方麵的知識,這些知識往往以某種理論學說或主義的形式表現出來。它們進入實踐活動的方式就是轉變為人們的信仰,成為人們的世界觀、曆史觀和人生觀。另一種情形是,知識轉化為人們在實現實踐目的過程中的許多技術性、操作性的方案、計劃等。這一類知識主要是實際的實用性的知識。人們掌握和運用這些知識時,無疑必須相信這些知識的真理性和可靠性,深信自己能夠運用這些知識來取得行為操作的成功,從而使這些知識與人的信心結合在一起,成為人們從事實際活動的信念。但這些信念與第一類知識轉化而來的信念有所不同,它是實用的、具體的、多元的,而前者則是目的性的、背景性和一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