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武斌
從洛川縣在秦孝公十八年(前344)進入曆史典籍時起,洛川原上的軍事活動便有了可查的記載。
洛川縣南有金鎖之險,北扼延綏三邊,東臨黃龍山嶺,西臨洛河之畔,古今為中原、關中通往延綏、內蒙之咽喉。因此,塞外少數民族的鐵騎今日在洛川原北馳騁,漢民族的兵將明日在洛川南原屯紮,還有洛川的農民義軍不滿封建王朝的統治,揭竿而起,舉起造反大旗……其刀槍劍戟丁當,拚搏廝殺呐喊,你來我往,戰事頻繁。到了近代,我黨領導的地下工作者在洛川原上神出鬼沒,四處遊擊;紅軍長征到達陝北後,國民黨軍為消滅紅軍,憑借洛河、界子河天塹,與紅軍隔河對峙;抗日戰爭初期,我黨在洛川馮家村召開了著名的洛川會議,製定出《抗日救國十大綱領》,並發布了改編中央紅軍的命令……這些都是洛川縣軍事史上的一筆筆亮色。
在短短的三年時間裏,《洛川縣軍事誌》的編纂人員數易其稿,達38餘萬字,內容察興衰,貫古今,望未來。結構嚴謹,詳略得當,凝聚了眾多編纂人員的心血。
今天,《洛川縣軍事誌》的付梓出版,填補了洛川縣有史以來沒有軍事專誌的空白,其意義深遠,值得慶賀。
出版《洛川縣軍事誌》的意義,我認為有四:
其一,以史為鑒,可知興替。軍事專誌是地域軍事文化的載體,是記述軍事和與軍事密切相關資料的軍事“百科全書”,是增強全民國防觀念和國防意識、對全民進行國防教育的生動教材。
其二,通過人們閱讀洛川軍事的古今,以鑒前人的成敗得失,不斷探索新形勢下軍事工作的特點與規律,按照我黨軍隊建設思想,肩負起“打得贏”“不變質”的曆史使命,全麵提高我縣軍事組織建設和軍事人員的素質。
其三,有軍事就有戰爭,有戰爭必定要出現英雄,其英雄人物的敢拚搏、敢犧牲的英雄主義氣概,對於現時代創造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人們,有著激勵、鞭策和楷模作用。
其四,軍事活動中韜略謀劃,你進我退,無不透出戰爭的複雜嚴酷,更重要的是軍事活動中的一點一滴,隨時都會激發出化腐朽為神奇的靈光。所以,全麵貫徹科學發展觀,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對於發展縣域經濟至關重要。謹為序。
(高武斌中共洛川縣縣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