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晏嬰生活儉樸(1 / 1)

名言提示

製俗以儉,其弊為奢。

——王安石

晏嬰(約公元前585-前500年),字仲,諡號“平”,故後人也稱其為晏平仲,或尊稱為晏子。齊國夷維(今山東省高密)人。公元前556年,其父晏弱(諡號桓子)死後,他繼任齊國正卿,曆仕靈公、莊公、景公三朝,執政近50年,是春秋時期和管仲齊名的政治家。

晏嬰官位高至相國(相當於宰相)時,俸祿很優厚。但是,他的日常生活卻是非常儉樸的,常常是粗茶淡飯,一件裘袍穿了30年,很破了仍舍不得扔掉。他常把自己的個人財產散發給附近的鄉親,賑濟貧苦的百姓。後來,齊景公知道了晏嬰的美德,便打算把物產豐厚的都昌封贈給晏嬰。晏嬰說什麼也不肯接,他說:“我一直把儉樸作為自己的老師,時時告誡自己不能奢侈、縱欲。如果我接受您的賜封,就是拋棄了我最好的老師。”

晏嬰身為相國,卻住著普通人家的房屋,齊景公打算賜給他一座新房,對他說:“你家的房子低窪、狹小、潮濕,距離鬧市又近,連覺也睡不好。我準備賜給你一套好院子,搬到高爽僻靜的地方去,好嗎?”晏嬰又謝絕了,他說:“這套房子是祖傳的,我的先輩能住的房子,如果我不能住下去,那就說明我已經變質了。再說,住在靠近鬧市的地方,買東西方便,況且經常身處百姓之中還能隨時體察民情。我在這裏已經住得非常習慣了,而且新造房子既麻煩又浪費錢財,就免了吧!”

齊景公看晏嬰不接受,就在他一次出使晉國的時候,給他家換了新房子。晏嬰回到齊國,說服了家裏人,並再次向齊景公表示了謝意,而後把家又搬回到那座低矮、潮濕、處於鬧市之中的宅院。

言行導航

節儉是最重要的道德修養,大凡為人們所敬仰的仁人誌士、清廉官吏、曆代名流,大多都很節儉。這些人物之所以為人們所景仰,毫無疑問,是他們身上有著諸多美德。人們略加觀察分析,便不難發現這些美德又與“節儉”有著密切的聯係。

一個人不論地位如何,也不管身份怎樣,一旦具備了節儉樸素的品質,往往就能以長遠的眼光規劃人生,集中有限的物力和精力,謀求發展,創造未來;往往就能以理性的眼光調節人生,淡化物欲、財欲、,而致力於更高層次的人生追求。人生在世,能達到如此精神境界,其美德必然會為社會所稱道,為人們所尊敬。而身為相國的晏嬰正是這些清廉官吏中令人欽佩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