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一位拳王每次在回答記者的提問後,總不忘記說一句:“I am best!”“I am best!”就是一種積極的暗示,事實也許並不是這樣的,但由於你一直給自己這樣的提示,慢慢地,你也就會接受這樣的觀點,事實也就向你提示的方向來發展。
而還有一種人,會經常給自己消極的暗示。瑞典有一個老婦人,患了普通的感冒,但是由於教堂裏的牧師在一天以內看望了她三次,這個老婦人就懷疑自己是得了某種絕症。幾天之後,她便因精神崩潰而去世了。
同樣是暗示,帶有積極正能量的正向暗示可以挽救一個人,但帶有負能量的消極暗示,卻往往會送掉一個人的性命。那麼生活中,你是給自己什麼樣的暗示呢?
當孩子參加考試時,父母總在一旁叮嚀:“千萬不要緊張”;當孩子學習成績不好時,父母總斥責他:“真是笨得不行了”;當孩子挑食時,父母當著孩子的麵訴說:“他不愛吃白菜。”這些其實都在助長孩子某些不良的傾向。久而久之,就會讓孩子形成相應的心理定向,產生與父母願望相反的效果。
心理學認為,每個人都有一種自覺或者不自覺地維護自己“自主”地位的傾向,不願意接受別人的幹涉或者控製,但會很容易受到別人暗示的影響。從這個角度來看,暗示的作用往往比直接勸說或者命令的作用更大。
比如對有小寶貝的媽媽而言,如果晚上小寶寶吵鬧著不肯睡覺,與其不停地在寶寶耳邊說:“聽話,快把眼睛閉上!”“乖乖去睡覺吧!”倒不如試試給孩子講一個有關睡覺的小故事,聲音由強逐漸變弱,你的寶寶慢慢就會睡著了。
美國有位心理學家設計出了一種積極的自我暗示法——60秒PR法,即每天早晨用一分鍾的時間,對著鏡子大聲講述自己的優點,表揚自己。隻要你能每天堅持這樣做,時常讚美自己的優點和長處,鼓勵自己在人生道路上勇敢地奮鬥,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你就會覺得身上有一股永不枯竭的能量,最終會塑造出全新的自我形象。
保護我們的正能量,先從拒絕消極的自我暗示開始吧!
壓縮自己的欲望
人類的欲望是由人的本性產生的想達到某種目的的要求。欲望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的發展和人們夢想的實現。
但是,一個人的欲望又是無止境的,無止境的欲望又是一種很消極的負能量,如果我們管不住自己的欲望,就會使我們身上的正能量不斷流失,最終會給我們帶來痛苦和不幸。
很早以前,有一個農民對地主說他想要一塊土地。地主看了看他,想了一下說:“清早,你從這裏往外跑,跑一段就插根旗杆,隻要你在太陽落山之前趕回來,凡是插上旗杆的地都屬於你。”
那個人聽了地主的話,非常高興,心想:這次可算賺大了。於是,他開始拚命地奔跑。太陽快落山了,他還是覺得自己的地不夠大。後來看時間不早了,於是就拚命往回趕。結果,他是跑回來了,但早已筋疲力盡,一個跟頭栽下去,再也沒有起來。
後來,地主找了兩個人挖了一個坑,把這個農民給埋了。牧師在給這個人做祈禱的時候,歎氣說:“一個人能要多少土地呢?就這麼大點。”
這個農民是多麼愚蠢呀!他就是死於他的欲望。或許從一開始的時候,地主就看出了他的欲望,所以才想出這個辦法來。但農民卻沒有洞穿地主的心思,白白喪了命。
如果這個農民會像自己當初說的那樣,隻要一塊土地,而不是麵對地主的提議,貪婪地想要更多的土地,那麼現在的他肯定在那塊地上幸福地耕耘了。由此可見,一個人的欲望越多,那麼他可能離幸福越遠。
一項針對國民的幸福度調查顯示,不與別人比高低所帶來的幸福是高收入所帶來的幸福的五倍。其實欲望才是幸福的敵人,知足者常樂。可是在當下的社會,隨著生活條件等各方麵的提高,很多年輕人仍然沒有擺脫欲望的控製。
在一個繁華的城市,有一個從事房地產開發的年輕人。在他大學畢業前的最後一個夜晚,他和幾個比較要好的同學躺在學校圖書館前的草坪上,那一夜,他們被血管中沸騰的青春熱情深深激動著,廣闊的星空與未來的前途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