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戰爭中,空襲效果突出。美英聯軍充分利用空中力量的技術裝備優勢,對伊拉克重要軍政目標進行全天候、不間斷地空襲。同時,為避免遭到國際輿論的譴責,盡量減少附帶損傷,“斬首”行動的首輪空襲始於戰爭一開始,美國從紅海發射了“戰斧”巡航導彈,同時使用了F-117A隱形戰鬥機,向巴格達市內和城南目標投擲了精確製導炸彈。第二輪空襲在第一輪空襲後15分鍾發起,美軍從位於紅海和波斯灣的軍艦上共同向巴格達發射了20多枚巡航導彈,還出動了2架F-117A隱形戰機向巴格達投擲了4枚重達1噸的精確製導炸彈。第三輪空襲在第二輪空襲40分鍾後進行,美軍對巴格達的政府首腦機構等要害目標實施打擊。在“震懾”行動中,美英聯軍的空襲行動,大都選擇在淩晨或晚上實施。由於伊拉克軍隊雷達、電子和技術偵察手段受到夜暗影響和聯軍信息壓製,夜間作戰能力有限,難以有效地抗擊聯軍高強度、高密度的空中突擊,因而,伊軍始終處在被動地位,戰爭節奏完全由聯軍所掌握。聯軍在伊周邊國家部署了大量空軍兵力,能夠對伊實施全方位、全縱深打擊,空襲目標遍及伊全國,完全沒有前後方之分。而且,對各個區域目標的打擊常常是同時進行。
其火力投送模式是多手段、多方式、全縱深、高精度、高效能打擊。戰爭中,美英實現了多手段火力投送:飛機投擲自由落體炸彈、滑翔炸彈、發射空地導彈,飛機或艦艇發射巡航導彈。動用的平台有戰鬥機、轟炸機、水麵艦艇、潛艇等。美英聯軍充分動用遠戰優勢,將多種距離出動飛機與多種距離投射彈藥相結合,在伊拉克防空區外對伊戰略戰役目標實施全縱深打擊。如從1.2萬公裏外出動B-1B實施臨空轟炸或在800公裏外發射巡航導彈,在1000公裏以外的艦艇上發射巡航導彈,使用戰鬥機臨空或距幾百公裏發射導彈。美英聯軍大量使用新型精確製導高能彈藥,它們大都采用慣性製導、地形匹配製導、激光製導、紅外製導、電磁輻射製導、熱成像製導、電視製導和GPS製導,其戰鬥部有點殺傷、麵殺傷效能,對薩達姆總統府大樓、通信大樓、電力係統和地下建築物等諸多大型堅固設施實施精確摧毀。同時,也使用新型麵殺傷武器,如CBU87/B(CEM)型集束炸彈實施覆蓋式打擊,對伊軍造成強烈的心理震撼。美英聯軍還使用電磁脈衝炸彈和石墨纖維炸彈等新機理武器,打擊伊軍指揮控製係統,造成大麵積、長時間的停電、停水,使伊軍事、經濟和生活保障係統陷於癱瘓,對伊拉克軍民產生較大的心理震撼效果。
海灣戰爭後,人們一度認為,在現代戰爭中,陸軍的地位下降,地麵作戰對戰爭進程和結局的影響下降。然而,伊拉克戰爭卻顛覆了人們的這些看法,陸軍在戰爭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陸戰的地位依然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