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仲明送來《岷縣回族史略》稿本,約我署序。瀏覽全文後,覺得是難得的地方民族誌專著,填補了地方民族史著的空白,有傳世價值。
《岷縣回族史略》分目陳述,縱橫結合,又按類目延攬諸多層麵,既具係統性,也有概括性。尤其可貴者,這冊圖文並茂的“史略”所引資料翔實,有些文獻與照片資料具有唯一性。可見此君是地方文化的有心人,注目並搜集資料絕非一日之寒苦。當然,從內容和細節來看,文中既有可商榷之處,也有需要進一步完善的空間。
仲明本人係回族人士,書寫本民族的曆史,自然帶著民族深情,有獨特的本民族視角,對於文化傳承及曆史事件便會有本民族的感受,這是非民族作者所不能企及的。正因為如此,此著更具有可讀性,能使非回族讀者感受到來自本民族的心聲。
中華大地是56個民族的共同家園,56個星座,構成了光輝燦爛的星空,這個星空便是56個民族共同體所凝聚的中華民族,不論是回族、漢族還是其他各族,都是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這是大局,全國各民族的成員都應識大局,即識國家大局,識中華民族大局,也識各自所屬民族的大局。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的統一國家,中華大地上的各個民族共同創造了偉大祖國的曆史,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之所以崛起於世界民族之林,光榮地屹立於世界的東方,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致和共同奮鬥的結果。這是國力的根基,是牢不可破的鋼鐵,是堅不可摧的磐石。
岷縣有許多地方優點,民族與宗教的包容性便是其中之一。回民禮拜,漢民奉神,藏民念經,各行其是,互不排斥。2005年,台灣中國文化大學董事、中國口傳文學學會理事長、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教授金榮華先生一行來岷縣考察,當他看到漢族的神廟和回族的清真寺隻有一牆之隔,相處融洽,互不幹擾,回漢相鄰,關係親密,便感慨地說:“這是有世界意義的民族關係。”在岷縣,回漢民族親情相通,經濟互補,相互依存。《岷縣回族史略》中記錄了回漢民族和諧共處的大量史事,包括動亂年代的互相保護。這是極其寶貴的地方財富,回漢民族均應珍惜。
和國內各地的回族群眾一樣,岷縣回族的分布也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點,以本民族的宗教信仰為紐帶,表現出民族的凝聚力和自尊心。回漢民族必須互相尊重,團結起來,攜手共創地方經濟與文化的繁榮,鑄造當代,惠及子孫。從大局著眼,這冊“史略”的意義和作用也在於此。
願《岷縣回族史略》早日付梓。
是為序。
201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