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植根泥土 必有收獲——代序(1 / 1)

岷縣是一方文化沃土,這裏有豐厚的文化積澱,有一支薪火相傳的文化隊伍,還有數量可觀、質量上乘的文化產品。相形之下,屬於創作型的作家、詩人占據優勢,出版有大量的小說和詩歌著作;屬於研究型的學人隊伍也正在凝聚。可喜的是在文藝創作和文化研究領域中已形成以中青年為骨幹的群體,而且不斷取得成果。張潤平屬於這個群體的前沿,即將出版的《發掘岷縣曆史文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多年來,張潤平致力於方域文化的發掘、整理和研討,在民族、宗教、民俗和民間文藝諸方麵都有所涉獵。該論集是其鑽研成果的集中展現。在多領域、多層次、多角度的論述中,有關“花兒”和藏傳佛教兩大主題尤其值得肯定。

對於“花兒”的源流問題,張潤平緊緊把握住時間的延續性和空間的交叉性,抓住了“花兒”產生與流變的關鍵。在有關“花兒”學術問題的探討中,他能做到博采眾長,從而便能獨樹一幟。在對“花兒”定義的論證中,援引60多年來眾多學者的詮釋,並提出自己的見解。任何事物的發展演變,總是有來龍去脈的,如果能夠與前人的論證更加明朗的銜接,便會增加自身論證的厚重感。在多篇文論中,恰當而又廣泛地運用比較方法,使文章具有可判讀性,加強了結論的說服力。張潤平對“花兒”特別是洮岷“花兒”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已引起“花兒”學界的注意。

關於藏傳佛教史,張潤平抓住了《大崇教寺碑文》和《金剛乘起信莊嚴寶鬘西天佛子源流錄》這兩種珍稀文獻,並從碑文的校對和“源流錄”標點斷句入手,逐漸深入。顯然是抓住了典型,正確地選擇了切入點,宏闊的研究空間已經呈現在眼前。

於今觀之。《大崇教寺碑文》和《西天佛子源流錄》均具有唯一性,在藏傳佛教史的研究中,有“秘籍”價值。當碑文和“源流錄”原文在網上公開後,立即引起相關專家的重視,並作出積極回應。下一步則需要擴大文獻搜覽範圍,在《明實錄》及皇家檔案中,尋求對應證據,並在青、藏、甘、川地帶的藏傳佛教寺院秘籍中尋求佐證。碑文與源流錄使藏傳佛教中活佛轉世的儀規及政教合一的西藏地方政權和中央王朝的關係進一步清晰化。自唐宋以至元明,藏傳佛教與漢傳佛教在這片漢藏交接區相互包容。在這裏,漢藏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民族文化的融合中,我們看到的是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鞏固和民族關係的和諧,對碑文和源流錄及其背景資料的深入研究,絕對具有國家級課題的意義,希望張潤平能夠堅持下去。

由於農業社會經濟結構的長期穩定及地域的相對閉塞,我們生活的鄉土也從而成為原生態文化的富集區,自在的原生態文化需要熱衷於文化事業的有心人去發掘。我們還必須看到,隨著社會經濟的急劇轉型,方域文化的根基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我們已麵臨著保護及搶救的抉擇,多麼需要中青年中有更多的像張潤平一樣的文化有心人,共同促進故土文化的有效傳承。

爛漫山花,待人采擷,無盡寶藏,待人發掘。

植根泥土,必有收獲。

祝賀《發掘岷縣曆史文化》的出版。

201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