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6月,經友人安排,到甘肅省南部的岷縣去了解當地的湫神祭和二郎山歌會,一共五天。這五天都由李璘先生陪同解說,使我對原來一無所知的湫神活動和西北民歌花兒,還有花兒會的習俗和社會功能,都稍有所知。那時李璘先生已經從岷縣副縣長任上退休多年,但我們去到農村時,那些農民圍住他親切自在地閑話家常的情景,給我的印象很深,這顯示他這個副縣長是一直獲得民眾認同的,也是受到肯定的。李璘先生溫文儒雅,在五天的相處中,感受到了他文史知識的淵博和風俗人情的通達。後來又拜讀了他的《文史漫筆》、《文苑拾英》、《鄉音》和《暮雲集》等著作,題材廣闊而言之有物,行文則簡明扼要,十分欣賞,從政又不廢文事,豈易事哉!
記得是在二郎山歌會那天的下午,在李璘先生家小坐,由“湫神”而言及李商隱的《夜雨寄北》詩(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他認為詩中第二句“巴山夜雨漲秋池”裏的“秋”字應是有水旁的“湫”字,因為有水旁的湫字意思是山中的水潭,山中水潭即水之源頭,所以湫神也就是山中水源的保護和管理之神。農耕社會首重灌溉,岷縣全縣有十八位湫神分管十八處水源,所以岷縣之湫神祭為全縣大事。此說甚為有理,非徒守書齋之學者所能言。
今歲(2011)12月中旬,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係、南亞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和中國口傳文學學會,聯合舉辦“2011年海峽兩岸民俗暨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邀請李璘先生參加。李先生遠道光臨,發表論文《百年時尚看歌謠》,並攜來《閑齋漫語》書稿,屬命作序。閱讀全書,所論洮硯等事,又足長我新知。因記“湫”字之論,藉以應命,亦以誌友情也。
金榮華
於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
2011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