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29日,北平的我黨地下電台,收到了劉仁發來的一份電報,內容是:1月31日下午1點,我軍由西直門鳴禮炮入城,要組織群眾夾道歡迎……第二天下午,劉仁、周榮鑫乘坐吉普車風塵仆仆地進城來了。劉仁看見地下電台的負責人李雪,第一句話就問:“電台出事沒有?”接著,又高興地說,“通知電台,停止聯絡。”華北局城市工作部的地下電台勝利地完成了曆史任務。
北平地下電台是劉仁親手辦起來的。他深謀遠慮,早在抗日戰爭時期,就著手為籌辦地下電台進行準備。1942年調來了李雪,他熟悉平津的城市生活,又懂得無線電收發報機的裝修技術。為了積蓄力量,1943年,開始安排報務員趙振民長期潛伏在平津地下。1945年年初,又選派了一批適合做電台工作的同誌,到晉察冀軍區司令部培訓。從抗日戰爭後期到解放戰爭的幾年中,電台雖然做了一些聯絡工作,但最緊張的戰鬥,還是在北平解放前夕。
1948年是解放戰爭關鍵性的一年。為了配合解放軍解放平津,在這一年裏,劉仁先後派報務員艾山、譯電員何釗和方亭三人進城。他們進城以後,電台活動的一切條件都已具備。李雪為籌建電台付出了辛勤的勞動。他利用合法身分的掩護,製作了收發報機,還建立了兩個據點:一個是西四北大街的龍雲電料行,這裏可以供給地下電台所需要的電訊器材;另一個是西單商場九九照相館,這個點實際是個電報交換站。電台的兩個交通員都以在照相館的職業作掩護,組織上也為他們安排了可靠的關係作掩護人。餘穀似伯母的家,從1946年起便成為我黨地下工作的一個聯絡點。這位革命的老媽媽和趙振民組成了一個家庭,住在舊鼓樓大街118號。艾山住在地安門內北箭亭12號,與王玨母女住在一起。另一個報務員王超向的掩護人是黃君碩,他們的家住在牛街。1948年7月,方亭回到北平,劉仁事先就給他物色了一個“錢表叔”,生活在這素不相識的一家人中,他成了最受疼愛的一個。其他同誌也都有妥善安排。方亭從解放區來北平的前夕,劉仁親自同他談話。劉仁說,北平解放估計再有一年。最多一年半。地下工作,特別是搞電台一定要隱蔽,絕對不允許參加任何公開活動。影劇院等公開場所都不能去,進步書刊也不要看。因為是單線聯係,暫不過組織生活。劉仁不但嚴肅地叮囑方亭必須遵守紀律,而且給了方亭兩個金戒指,讓方亭在一旦發生意外情況又失掉組織聯係時,把它變賣作路費,設法回解放區。
地下電台的同誌離開解放區前,劉仁都為他們作了周到的考慮,並親自找去談話,把一切應注意的事項都交待得詳詳細細。所以,他們雖然身入“虎穴”,卻感到組織上對他們的關懷。每個同誌的生活環境,劉仁都一清二楚。
根據毛主席“隱蔽精幹,長期埋伏,積蓄力量,以待時機”的方針,劉仁布置工作、聽取彙報時,可能的情況下,盡量通過交通員傳送,或者請有關同誌回解放區麵談,而不用或少用電台。
隨著我軍的節節勝利,北平城裏的形勢也越來越緊張。國民黨官兵紛紛擁入城內,侵占民房,斷絕交通,戒嚴、停電更加頻繁了。12月初,在劉仁身邊工作的何釗,突然進城來了。劉仁曾對她說:“平津很快要解放,需要電台發揮作用了,你準備密碼立即進城。雖然勝利在望,鬥爭還很殘酷,這就是打仗上戰場。”何釗在這個日子進城,意味著為電台補充實力,要與敵人作最後的決戰了。交通斷絕,給地下黨跑交通的同誌也帶來了很大困難。這時,電報已成為解放區有關領導機關與北平地下黨聯係的重要手段了。為保護電台不受破壞,趙振民使用的電台遷至地安門帽兒胡同2號;艾山使用的電台搬到了東單洋溢胡同36號,和另一部電台的報務員王超向合並在一起。為了及時譯電、及時發報,減少中途往返時間,以適應特殊形勢的需要,不得不打破報務員與譯電員不見麵的規矩,方亭也搬到洋溢胡同36號艾山的家裏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