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遼寧省人才資源現狀與分析
1、全省人才隊伍建設總體狀況
截至2007年底,遼寧省擁有各類人才437萬人,占人口總量(4210.4萬人)的10.38%,人才密度為1038/萬人。較“九五”末期(2000年)的241萬人(不含技能人才和農村實用人才)增加了196萬人,增長率為81.33%,年均增長率為13.55%。其中黨政人才26.3萬人,占人才總量的6.02%;經營管理人才59.8萬人,占13.68%;專業技術人才249.8萬人,占57.16%;技能人才60.3萬人,占13.80%;農村實用人才40.8萬人,占9.34%。
2、人才隊伍總體結構分析
(1)從學曆結構看:具有碩士研究生及其以上學曆的7.4萬人,占1.7%;本科學曆的90.9萬人,占20.8%;大專學曆的120.6萬人,占27.6%;中專及以下學曆的201萬人,占46%。高學曆人才比例較小,人才隊伍學曆層次有待於提高。
(2)從年齡結構看:30歲以下的81.3萬人,占18.6%;31—40歲以下的146.4萬人,占33.5%;41—50歲的137.6萬人,占31.5%。51—60歲的65.6萬人,占15%;60歲以上的4.4萬人,占1%。遼寧省人才隊伍進一步年輕化,40歲以下的占人才總量的52%,人才年齡梯次趨於合理。
(3)從職稱結構看:具有正副高級職稱的31.5萬人,占5.36%;中級及以下職稱的82.7萬人,占23.84%。全省具有高級職稱的人才數量不多,顯現出遼寧省高層次人才比較缺乏,人才隊伍職稱結構有待改善。
3、五支人才隊伍狀況分析
(1)黨政人才隊伍。在26.3萬黨政人才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學曆的占3.99%;本科學曆占43.22%;大專及以下學曆占49.11%;其他占7.63%。從年齡結構看,30歲及以下占14.2%;31—40歲占28.07%;41—50歲占32.5%;51—60歲占24.8%。總體上,遼寧省黨政人才年齡結構趨於合理,但與建設高效、精幹的黨政機關的要求尚有差距,提高學曆層次,提升綜合素質是黨政人才隊伍建設的重點。
(2)經營管理人才隊伍。在59.8萬經營管理人才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學曆的占6.52%;本科學曆的占19.84%;專科學曆的占27.74%,中專及以下學曆的占45.9%。國有經濟經營管理人才隊伍日趨成熟,高層次經營管理人才907名,中層經營管理人才共有4483人,一般崗位經營管理人才共有40640人。非公有經濟經營管理人才異軍突起,全省民營經濟從業人員980萬人,大專以上文化程度占8.89%,中專文化程度占13.1%,高級職稱占1.5%,中級職稱占3.1%。
(3)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在249.8萬專業技術人才中,大專以上學曆的占67%,學曆結構有了較大改善。從年齡結構分析看:40歲以下專業技術人才達到55%以上,說明隊伍進一步年輕化。從職稱結構看: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比例偏低,從一個側麵反映出遼寧省專業技術人才質量有待於提高。
(4)技能人才隊伍。遼寧省企業在職職工共790萬人,其中技術工人398萬人,占50.32%,高級技能人才40萬人左右,占10%左右,獲得勞動部門頒發的職業資格證書者占技術工人的24.16%,無證書或獲得其他證書者占26.16%。在各技術等級構成中,初級工所占比例為19.37%,中級工所占比例為14.97%,高級工所占比例為12.36%,技師所占比例為2.81%,高級技師所占比例僅為0.81%。高級技能人才特別是高級技師嚴重匱乏,這是老工業基地全麵振興必須盡快解決的當務之急。
(5)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全省農村實用人才40.8萬人,占人才總量的9.34%,占農村從業人員的3.6%。其中生產能手占總數的58.37%,經營能人占15.24%,能工巧匠占10.13%。從年齡結構看,40歲及以下的占41%;從受教育程度看,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8年,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7.8%,高中文化程度的占21.8%,中專及以上文化程度僅占10.4%。從分布來看:沈陽、大連農村實用人才發展較快,農村實用人才總數占鄉村從業人員總數比例達到了63.7%左右;其他12個市的農村實用人才總數占鄉村從業人員總數比例為36.3%。
4、人才分布分析
(1)從區域分布看:“沈陽經濟區”8城市(沈陽、鞍山、撫順、本溪、營口、遼陽、阜新、鐵嶺)人才總量236.9萬人,占全省人才總量的57.24%。“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7城市(大連、丹東、錦州、營口、朝陽、葫蘆島、盤錦)人才之總量210.2萬人,占全省人才總量的43.88%。較為充足的人才資源,為“沈陽經濟區”發展和“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開發建設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撐。
(2)從產業分布看:第一產業人才約52萬人,占11.9%;第二產業人才總量約201.5萬人,占46.1%;第三產業人才總量約183.5萬人,占42%。與1995年相比,全省國內生產總值在第一產業的比重減少了3.49個百分點,在第二、第三產業的比重分別增加了1.36和2.13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仍然占全省國內生產總值的一半以上。同期人才在第一、第二的比重分別增加了8.6、15.8個百分點,在第三產業的比重減少了24.4個百分點。人才資源產業布局的變化大體上保持了與產業結構調整相適應的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