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跋 “讀萬卷書,行萬裏路”(1 / 2)

我想在這部書出版的時候,通過向廣大讀者彙報多年來讀書、學習、研究的曆程、艱辛和甘苦,以期溝通作者與讀者的思想,加深讀者對作者的了解,從而進一步加強讀者對這部書的了解,並且能夠使廣大讀者從中得到一些啟迪和感悟……

中華民族數千年優秀曆史文化傳統的熏陶和浸潤,使得中國知識分子與生俱來的有一種“以天下為己任”的優良品質。“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曆史責任感;“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曆史使命感;“人生不朽是文章”、“文章報國”、“著作等身”的執著情懷,都是這種優良品質的具體體現。

司馬遷著書立說寫《史記》,與其說是為了弘揚古代中國的曆史文化,使之得到傳承,不如說更是為了闡述其治國安邦的政治理念。司馬光撰寫《資治通鑒》,則直截了當地指出,是為了給中國曆代帝王提供一部治亂興衰的政治教科書。

諸葛亮表麵上看起來似“閑雲野鶴”一般,隱居於中原地區的河南省南陽市西郊臥龍崗上,以茅廬存身,以讀書吟詩、躬耕隴畝度日,實則也是在等待曆史的召喚。君不見,孔明先生時而飄忽於南陽,與各方人物縱論天下大事;時而雲遊於襄陽,與社會賢達聚首,以至給後人留下了到底是隱居於河南南陽臥龍崗、還是隱居於湖北襄陽隆中的曆史之謎……當然,我寫這部書,沒有太高的奢望,隻是想寫出自己長期研究中共曆史和鄧小平生平與思想的一點感悟而已。如果能夠通過這部書,為廣大讀者學習《鄧小平文選》、學習鄧小平理論、了解鄧小平生平、熟悉鄧小平業績、學習中共曆史,提供一部具有清晰曆史線索和豐富曆史內涵的曆史讀物,就感到十分滿足了。

同時,我也希望通過這部書,深入闡釋鄧小平的理論與實踐,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始終不渝地堅持改革開放、堅持中國共產黨的基本路線100年不動搖、堅持鄧小平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貢獻綿薄之力。

20世紀90年代初,我寫了《曆史轉折關頭的鄧小平》一書,在河南正式出版後,被中共河南省委評選為“河南省五個一工程獎”,受到廣大讀者的廣泛好評和熱烈歡迎。這使我萌發了以《曆史轉折關頭的鄧小平》為基礎,繼續深入研究鄧小平的生平與思想,使之不斷擴展、深化、補充、增加、完善,在適當的時候推出研究鄧小平生平與思想新的著作的想法。並且一直按照這個思路研究下去,相繼發表了一係列階段性的研究成果。這部書稿,實際上是我從上大學前就已經開始關注的、大學畢業後正式從事研究的鄧小平生平與思想研究成果的一部總彙性的集大成者,也是對我多年來從事黨史研究和黨史人物生平與思想研究、特別是鄧小平生平與思想研究的一個總結。

這部書稿整整寫了十幾年。在此期間,曾經多次利用開會、調研、出差、下基層等各種各樣的機會,分別一段一段地沿著鄧小平一生走過的道路、經曆的風雨曆程,進行實地調研:

四川省廣安市的鄧家老院子,早年求學的重慶,出國前最後一站的上海;從歐洲回國後途經的西北,參加大革命的西安;籌備八七會議的武漢,在中央機關工作的舊址;發動廣西起義的百色,建立左、右江革命根據地的區域;經曆人生高潮與低潮,被打成“鄧毛謝古集團”的中央革命根據地;長征中經過的部分省、市、縣地域和戰場,參加遵義會議的曆史名城;在陝甘革命根據地和延安戰鬥、工作、開會、戀愛、結婚的足跡;領導華北抗戰,開辟抗日民主根據地的太行山區;與劉伯承一起率領12萬大軍,挺進中原的路線、河流、山川;艱苦轉戰的大別山區,逐鹿中原的勝利征途,淮海戰役故戰場;渡江戰役總前委駐地,百萬雄師過大江的戰地,京滬杭戰役主要區域;主政西南的遺跡,在中央工作的若幹曆史遺址,等等。

就這本書而言,我想力求達到以下幾點:

一是力求較為係統地闡釋鄧小平生平、業績與思想發生發展的過程,為廣大黨員、幹部和人民群眾堅定不移地高舉鄧小平理論旗幟、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堅定不移地走鄧小平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一部科學、準確、翔實的教科書。為此,我在本書中較多地引用了《鄧小平文選》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中的大量論述,以便廣大讀者能夠從理論、曆史與現實的結合上,更好地領會鄧小平理論、更好地發展鄧小平未竟的事業、更好地將改革開放推向前進。鄧小平雖然已經與世長辭,但是鄧小平理論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將永遠指引著中國人民前進的道路;鄧小平關於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的“政治遺訓”,將永遠銘刻在中國共產黨前進的路標上,成為指引中華民族前進的永恒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