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8章 傅氏曆代簪纓附注(2 / 3)

宜人 宋代正和年間始有此製,文官自朝奉大夫以上至朝議大夫,其母、妻封宜人;武官官階相當者同。元明後,改依其子或夫官品受封,元代七品封宜人,明清五品封宜人。

孺人 據《禮記·曲禮下》記載:“天子之妃曰後,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婦人,庶人曰妻。”宋代為通直郎等官員之母或妻的封號,明代則為七品官母或妻的封號。

安人 古代命婦的一種封號。 宋代自朝奉郎以上,其妻封安人。 明清時,六品官之妻封安人。如係封與其母或祖母,則稱太安人。

郡望和堂號

據各地《傅氏家譜》記載:寧波鑒橋傅氏、鄞縣五鄉碶傅氏、鎮海駱駝傅家均以清河為郡望。鑒橋傅氏的堂號為濟源堂,五鄉碶傅氏的堂號為明倫堂,駱駝傅家為仁義堂。五鄉碶傅家祠堂的屋脊上有“清河”字樣。

明倫堂的含義在《孟子·滕文公上》中有:“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此為明倫堂堂號之深義。

曆史上傅氏的郡望有兩個,即北地郡和清河郡。北地郡大致在今賀蘭山、青銅峽、山水河以東及甘肅環江、馬蓮河流域。清河郡在今河北清河及棗強、南宮,山東臨清一帶。

郡望

人們提起曆史上的一些顯姓大族,往往在其姓氏前麵冠以地名,如京兆杜氏、博陵崔氏、潁川陳氏、太原王氏、隴西李氏、琅琊王氏等,姓氏前麵的地名就是此姓的郡望所在地。郡望不是姓氏,但卻與中國古代姓氏文化有密切的聯係。

那麼,什麼是郡望呢?所謂郡望,顧名思義,就是一郡之望族的意思。因此,郡望是顯姓世族的標誌,它將同一姓氏中的豪門與寒門、世族與庶族區分開來。我們在論及姓、氏的功能時曾指出,在先秦,姓、氏二者有明確的區別,姓用以標血緣,而氏則用以辨貴賤,貴有氏而賤無氏。但隨著秦始皇一統天下,變封建製為郡縣製,原來的世襲貴族煙消雲散,氏也就不再是貴族的標誌了,而與姓一樣成了單純的家族血緣標誌。

秦始皇變封建為郡縣,雖摧毀了傳統的封建等級製,但這並不意味著在秦代以後就不再存在等級製度了,而隻是意味著舊的等級製度被新的等級製度所代替。於是,新的表示社會等級的符號手段也就應運而生,“郡望”就是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產生的標誌社會地位以區分貴賤的手段。

秦漢之後,雖然已無如先秦時那樣的世襲貴族,但在漫長的曆史發展過程中,有些家族由於世代居住某地,人才輩出,或由於戰功,而被加官封爵,蔭及後世,從而積累了巨大的經濟財富和文化威望,遂成為一地的豪門大族,這種家族由於在當地為人所仰慕矚望,故稱為“郡望”。如南北朝時期至隋唐時期,範陽盧氏、清河崔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就是當時北方的四大望族。在姓氏麵前標以家族居住地,亦即郡名,以表示其為此地的望族,“郡望”就因此成了區別貴賤的手段。

郡望既然是貴賤之顯著標誌,因此也就成了國家選拔人才任用官吏的依據。魏晉時代的“九品官人製”(又稱“九品中正製”)就是一種依賴郡望選拔人才的製度。因此,從魏晉直到隋唐,名門望族對自己在國家譜籍中的地位都十分在意,想方設法在其中占據顯要位置。北魏時官方為漢姓定譜籍,欲列四個望族於一等,當時“隴西李氏”得到這一消息後,派人快馬趕到京城洛陽,想打通關節進入一等四姓,但還是讓山東大姓盧、崔、李、鄭占了先,從而未能擠進前四姓。或許是由於對此事一直耿耿於懷,“隴西李氏”的後代李淵創建唐朝後,唐太宗李世民重修氏族誌,是為《大唐氏族誌》,抑盧、崔等傳統世族,而將自家的“隴西李氏”列為第一,總算報了宿仇。

唐太宗李世民雖大開科舉以打擊舊的望族,但有唐一代,傳統望族在政治上的勢力仍不可低估。據《新唐書》“宰相世係表”可以發現,唐代宰相多出自望族,如博陵崔氏任宰相的就有12人,清河崔氏有5人,範陽盧氏有8人,滎陽鄭氏有9人,太原王氏有7人,琅琊王氏有4人。

郡望還是名門世族論婚聯姻的依據。一般人婚姻講究門當戶對,名門世族的婚姻更是非望族不娶,非望族不嫁。如東晉時的琅琊王氏與陳留謝氏就世代通婚。梁代河南王侯景想娶王、謝二姓的女子為妻,請梁武帝代為說合,梁武帝說:“王、謝的門第太高,與你不般配,你還是在朱、張以下的諸姓中找一個稱意的吧。”可見當時名門望族的壁壘之森嚴,連皇帝也拿他們沒有辦法,因為能稱得上郡望的名門望族,是世代積累的結果,並非天子所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