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悠久燦爛的古代文化中,兵書戰策無疑是一朵奪目的奇葩。如今,它早已超越了時空的界限,成為人類共同的財富。
縱觀中國曆代的兵書戰策,有如下共同特點:
一、反對天命,注重人事。
二、反對封建迷信。
三、主張富國強兵。
四、注重靈活多變的用兵藝術。
五、重視將領的作用,強調選賢任能。
六、主張嚴明法紀,賞罰必信,動有節製。
這些思想原則不僅在當時放射出不可磨滅的光輝,即使在今天,它們仍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
閱讀這些凝聚著智慧的偉大作品,無疑對今天的人們有諸多教益和啟迪。
因此,我們特別邀請對中國古代文化有精深造詣的學者和研究人員編寫了這套叢書,以饗讀者。
曾國藩(1811—1872年》,字伯涵,號滌生。原名子誠,中進士之後,主考官穆彰阿改為“國藩”,死後被追贈為太傅,諡文正,故又有曾文正公之稱。
曾國藩是湖南湘鄉人,從小受到祖父和父親的薰陶,早年樹立了為清朝效忠的誌向,屢屢自比李斯、諸葛亮等人。他雖生於窮鄉僻壤,卻有“莫言書生終齷齪,萬一雉卵變蛟龍”之誌向。經由科舉製度他才有機會晉升官僚階層。後來由於穆彰阿的舉薦,他10年中7次升遷,一直從翰林院的庶吉士做到刑部、吏部等部的侍郎、右侍郎,並且多次主持各種科舉考試。
從鹹豐二年(公元1852年》開始,曾國藩在清政府指令下積極興辦團練,組建湘軍。鹹豐四年,他正式帶領湘軍與太平軍作戰,曆任巡撫、按察等職。在與太平軍交戰初期,屢戰屢敗;隨後他利用太平軍內部的分裂,變更戰略從防禦轉為進攻,最後消滅了太平天國,成為清王朝的“中興功臣”。之後,老謀深算的曾國藩又因善於隱退而保全自己。同治後他曾提倡興辦洋務,對近代曆史發展有相當的貢獻。在“天津教案”中,他秉承朝廷旨意,委屈求全,懲辦愛國人士,對法國妥協,不僅遭人唾棄,自己也覺得為其一生之憾事。
湖南是得天下的要省,因此,改革與保守、革命與反革命的人物多出在三湘之地。當太平軍所向披靡的時候,清廷大臣肅順公開宣稱“滿族沒有一個人中用,國家有大事,非重用漢人不可”。曾國藩是湖南人,同時又生逢其時,受到破例的提拔,很快成為清廷賦予大權的第一個漢人。他以老成的謀略和特有的鐵血手腕,抑製了人民的反抗,解除滿清統治者的危機,名揚中外。不過,就在鹹豐帝喜稱“不圖曾國藩一書生,乃能建此殊勳”的時候,也有滿籍重臣在鹹豐麵前獻媚:“曾國藩一在籍侍郎,猶匹夫也,匹夫居閭裏,一呼蹶起,從者萬人,恐非國家之福。”於是清廷守舊者對曾國藩嫉信參半。曾國藩既要充分發揮漢奸作用,又要防範滿族權貴們的嫉恨,這般險惡的環境,促成曾國藩深沉凝重的謀略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