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氏一門
孫堅:漢末名將,陣斬華雄(《三國演義》中把這一殊榮送給了關羽),為人勇猛善戰但是個性急躁,在與劉表的衝突中中了埋伏,死於峴山。
孫策:孫堅之長子、孫權之兄,官渡之戰前夕打算偷襲曹操,結果在丹徒遇刺身亡。遺留下一子、三女。性格與父親孫堅極為相似,命運亦同病相憐。
孫權:孫堅之次子,兄長死後接管江東,後稱帝,本書的第一主人公,曆史上的諡號是“吳大帝”,性格像母親吳氏,但是也曾夢想如父兄們笑傲沙場,結果是在逍遙津大敗險些喪命,從此有自知之明。中年以後漸漸剛愎自用,顯露出與父兄相似的急躁性格。治國理想上更傾向於韓非子的權、術、勢學說,由此與主張儒、道治國的陸伯言發生衝突。
孫翊:孫堅之三子,性格又與孫堅、孫策如出一轍,勇猛、急躁的另一麵是善良、單純,一度遭到孫權的猜忌,後被部下殺害。
孫輔:孫權的堂哥,懷疑孫權的能力不足以保守江東,所以暗自勾結曹操,被孫權識破,死於幽禁。
孫尚香:孫堅之女、孫權的妹子,嫁給了劉備為妻,一心想做劉備的好妻子,然而卻被劉備視為孫權派來的監視者。失敗的政治聯姻斷送了她的幸福,《三國演義》虛構了夷陵之戰中她投江而死的“殉夫”情節。
孫舒城:孫策之女,嫁給了陸伯言為妻,史書中無名,“舒城”一名為作者設計,在本書中,她是一個堅強、美麗的女子,生育並培養了一代名將陸抗。
孫大虎:孫權之女,大名魯班,先後嫁給了周循、全琮為妻,“兩宮之亂”的幕後策劃者、“後孫權時代”的“隱形女王”,是一個野心勃勃、迷戀權力的武則天型女子。
孫小虎:孫權之女,大名魯育,大虎的妹妹,嫁給了朱據為妻,繼承了母親步夫人的溫柔善良,後來死於親姐姐大虎之手。
孫登:孫權長子,在《東吳秘史》中,是陸伯言寄予厚望的“未來明君”,因為與陸遜走得太近遭到孫權斥責,後因不明原因去世。
孫和:孫權第三子,母親王夫人曾與大虎之母步夫人爭寵,結下冤仇。遭到大虎陷害,母親憂鬱而死,孫和本人也失去太子之位。
孫霸:孫和的弟弟,與哥哥孫和爭奪太子之位,實際上隻是大虎手中的一張牌,後來被孫權處死。
江東將相一眾
張昭:來自江北彭城的流亡之士,孫策的得力助手。孫策死後一心輔佐孫權,曾是孫權最為依賴的師長,然而個性火爆、剛直敢言,又一直把孫權當小孩子來看待,動輒訓斥,常常讓孫權下不了台,以至於末年兩人關係時好時壞,孫權稱帝時堅決不用他做丞相。病死於嘉禾五年(236),有兩個兒子,一個早死,一個牽扯入兩宮之亂,被孫權殺害。《三國演義》將張昭描寫成為一個貪生怕死、迂腐無知之人。
周瑜:來自江淮廬江舒縣的流亡之士,孫策的好兄弟兼助手。帥哥、智將兼文藝達人,赤壁之戰的真正主角,唯一的缺點是短命,死於西征益州途中。有兩個兒子,一個娶了孫權那個強悍的女兒大虎,早死。另一個被孫權流放,病死。《三國演義》將周瑜描寫成為一個心胸狹隘、妒賢嫉能之人。
魯肅:來自江淮的流亡之士,孫劉聯盟的一手促成者及維護者,比諸葛亮更早提出天下分治的藍圖,作為文官中的少壯派得到孫權的提拔。周瑜死後代替周瑜領兵,主持了“借荊州”等事宜,此後劉備一直賴著不還,直到魯肅去世時荊州還在劉備手中。為人慷慨有遠略,治軍嚴整,缺點是愛說大話、思慮不嚴密,《三國演義》將其描寫成為一個忠厚但總是被騙的老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