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悠久燦爛的古代文化中,兵書戰策無疑是一朵奪目的奇葩。如今,它早已超越了時空的界限,成為人類共同的財富。
縱觀中國曆代的兵書戰策,有如下共同特點:
一、反對天命,注重人事。
二、反對封建迷信。
三、主張富國強兵。
四、注重靈活多變的用兵藝術。
五、重視將領的作用,強調選賢任能。
六、主張嚴明法紀,賞罰必信,動有節製。
這些思想原則不僅在當時放射出不可磨滅的光輝,即使在今天,它們仍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
閱讀這些凝聚著智慧的偉大作品,無疑對今天的人們有諸多教益和啟迪。
因此,我們特別邀請對中國古代文化有精深造詣的學者和研究人員編寫了這套叢書,以饗讀者。
薑太公即薑子牙。
薑子牙原名薑望,周代東海(今山東郯城北)人,子牙是他的字。他既是中國古代第一名將,也是中國古代第一名相。
據稱,他是炎帝的後裔,其祖先曾幫助禹治理洪水,受封於呂,所以又名呂尚。他最初是在殷朝任職,後來因年老,離開殷朝,隱居於西周,以釣魚為生。一天,周文王外出打獵,在渭水旁遇見他,高興地說:“我的祖上曾說,有聖賢之人來到西周,周一定會興盛起來,莫非你就是那位聖人?我們太公盼望了好久啊。”因此,人們又稱他為“太公望”、“呂望”或“薑太公”。
在西周統治政權中,薑太公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周文王一係列改革維新的方針大計,都賴他製定與執行,他是武王的嶽丈大人,滅商建周,完全依賴他的輔佐。牧野一戰,紂王兵敗自焚即是《薑太公兵書》的輝煌成就。而中國完整統一的軍事哲學思想,亦是從薑太公開始的。周公旦的“文治”與“武功”謀略,也是學自於太公而又加以發揮的,可以說,周朝的統一大業與太公的謀略精神是密不可分的。
薑太公的謀略思想,主要體現在《六韜》之中。雖然《六韜》是後人追述的著作,但這是因為古人沒有著書的觀念,其學說多半是以傳說為基礎,經後人整理加工而成的,《六韜》的精辟內容則是以薑太公軍事思想為基礎的。
所謂“韜”,本義是箭的套子,意指深藏不露而又非常厲害。所謂“六韜”,分別是文、武、龍、虎、豹、犬韜,其中文、武韜是太公的政治謀略思想,龍、虎、豹、犬韜是太公的軍事謀略思想。
首先,薑太公認為“道在行仁”。他指出,天下並非君王一人所有,而是天下人所共有。這是創立天下、治理國家、鞏固江山的重要謀略思想。這個謀略的確立,對那些濫施權欲、橫征暴斂、窮兵黷武的昏君,是有製約作用的,而對穩定社會秩序更是具有重要意義。政治統禦的奧妙在“行仁”,行仁是有條件的,那就是要富,“不富無以為仁”。太公認為,君主要注意增強國力,如果國家不富裕,百姓就不能豐足,百姓不豐足,則難以接受禮儀教化,“禮”也就無法執行。隻有把提高廣大民眾生活水平的策略當作優先的施政考量,方能體現統治者的仁政,反之,即是暴政。
其次,是“仁在愛民”。薑太公說:“天下是萬民的天下。”他認為將天下之利,分享給天下萬民的人,才能得到天下,凡是想獨占天下利益的人,必然會失去天下。善於領導的人,對待民眾和部屬,應像父母慈愛子女,兄長愛護弟妹一般;看到百姓過著饑寒交迫的日子,應該感到哀傷,看到人民過度辛勞,應該覺得痛苦;對待人民應有愛屋及烏的同情心。
再次,是“任賢用賢”。周文王訪賢到了渭水的北岸,見到薑太公在岸邊悠然垂釣,走到跟前,發現釣魚人的雙眼竟是閉著的。文王問薑尚:“老人家,你釣到魚了嗎?”隻見薑太公不慌不忙地說:“你為什麼隻問我有沒有釣到魚?這未免有點無聊,我是在想國家大事呀!釣一條魚就高興地不知所措,那是小人的行徑,而我想釣的魚和這類人大不相同。”薑太公心中的賢才標準是“樂得其誌”的人,是遇事沉著、處事泰然,時刻不忘天下大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