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的士”與經濟規律
廣州市執信中學高三學生——彭誠
入夜,廣州市十裏長街華燈照耀,車如流水,其中閃著柔和頂燈的出租小車“的士”穿梭往返,給這個華南最大的開放城市平添了幾分現代大都市的風采…
提起“的士”,廣州人,特別是那些見過“世麵”的廣州人,總是懷著幾分自豪:“北京、上海都去過,說到方便快捷,優質服務,還是廣州‘的士’好。”難怪人們把“七千輛出租汽車揚手即停,二十四小時日夜提供服務”評為廣州市經濟建設十件大事之一。
廣州“的士”從無到有,從有到多,從多到優質服務,這是價值規律的調節,也是競爭機製的推動。現在,就讓我們順著曆史的腳步,看一看廣州“的士”走過的路程吧!
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廣州市出租小汽車是由公用事業局下屬的廣州汽車公司獨家經營的,發展緩慢,服務對像隻限於住在各大賓館的外賓,而且還要提前電話預約。自從實行對外開以後,廣州日益頻繁的內外交往,不斷加快了生活節奏,迫切需要一種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一一“的士”,而外資的利用,又使廣州引進“的士”成為可能,於是,第一家穂港合資的小汽車出租公司——“廣州白雲小汽車出租公司”1979年宣告誕生,二百多輛嶄新的日造“五十鈴”小轎車開進了羊城。
政治經濟學的常識告訴我們:在一切有商品和貨幣的地方,價值規律和競爭規律都必然要發生作用。隻是發生作用的形式因產業部門不同而各有特點罷了。當“廣州白雲小汽車出租公司”的小轎車加入營運行列以後,立即在廣州“的士”業中吹進了一股革新之風,由原來的“電話預約”變成了“揚手即停”;服務對像也由外賓擴大到社會各階層人士。任何人隻要需要,隨時隨地都可以享受到這種方便快捷的“的士”服務,不過這種情況沒有維持多久,人們很快發現幾乎每輛“的士”的車窗上都貼“請付外彙兌換券”的字條,這對於大多數沒有外彙兌換券而又需要乘坐“的士”的人來說,就隻好望車興歎了。有時“的士”停到了跟前,經過一問一答之後,打開的車門又關上了,“的士”空車揚長而去,尋找那些付得起外彙券的乘客。有什麼辦法呢?交通緊張,“的士”供不應求,正所謂“皇帝女不愁嫁”。供求法則在捉弄著人們。
方便快捷的“的士”服務帶來了新的麻煩,新的不平等。為什麼會這樣呢?那是因為造成真正不平等的經濟條件還不具備,起碼還不夠充分。但是別急,經濟規律本身是會把這種經濟條件創造出來的。因為在競爭的作用下,價值規律不但靈敏地調節著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各個產業部門的分配,而且靈敏地調節著社會供求之向的相對平衡。我們不妨再看下去:
“廣州白雲小汽車公司”吃了頭道湯,兩年之後全部償還了港方的投資,並發展成為擁有“穂興”、“花城”、“雲侮”等幾個分公司的大公司。“你做初一,我做十五”,利之所在,吸引著投資者紛紛經營出租小汽車,於是各種名目的出租小汽車公司便有如雨後春筍,使廣州“的士”的數量幾倍、十幾倍、幾十倍地劇增,一舉改變了廣州“的士”供不應求的局麵,實現了由買方市場向賣方市場的拫本轉變。接著,價值規律與競爭規律一起,憑借著開放中的廣州這一廣闊的社會舞台,在“的士”業中演出了一幕幕跌岩起伏的活劇:
二百多家小汽車出租公司,七千六百多輛“的士”以前所未有的規模為爭奪顧客而施展渾身的解數。
“請付外彙券”的字條被撕去了,取而代之的是“歡迎用人民幣結算”的條子……
兩家公司的司機為占位拉客,竟然鬧翻了臉,最後不得不訴諸法律……
—家公司鑒於競爭激烈,營運不足,不得不封存了二百多輛小轎車……
“揚手即停”,“對任何乘客一視同仁”已經不是說說而已,而是成了生活中的現實。昔日“皇帝女”如今變成了老老實實聽任調遣的“公仆”。與此同時,各公司都在刻意改善經營管理,力求以良好的信譽,優質的服務創造新的競爭優勢。
經濟規律的威力是何等巨大啊。你看,價值規律和競爭規律不但在短短幾年的時間內就徹底改變了廣州“的士”供不應求的狀況,把“的士”放回到“社會公仆”的地位,讓人們真正享受到“的士”麵前人人平等的好處,而且迫使各個“的士”公司不斷本出新招,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從而造就出新一代的經營管理人才和企業家。
望著廣州市十裏長街奔馳著的“的士”,我深深地體會到:沒有黨中央的改革、開放、搞活的政策,就沒有廣州“的士”的今天,不但沒有廣州‘的士’今天的數量,也沒有廣州“的士”今天的良好信譽和優質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