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初出茅廬 7、信任與力量
劉備、諸葛亮等人灰心地撤出樊城,路過襄陽,劉備實在不甘心就這麼棄逃而去。荊州二字,在我心中何止千斤重。我跟諸葛亮在南陽臥龍崗的那一次草廬對,所有的規劃,所有的理想,歸根到底都在荊州兩個字。沒有荊州,哪來的西取益州,東連孫權,南和夷越,北拒曹操?沒有荊州,哪來的兩路出師,北伐中原?
劉備越想越傷心,於是停下腳步,坐在馬背上,輕聲地喚著,阿琮啊,阿琮啊!當年你老爹是怎麼教導你的?我都快心碎了。
襄陽城的劉琮嚇得渾身發抖,既無臉又無心出城去見劉備。但是劉琮身邊的人都很講義氣。畢竟做了這麼多年的荊州忠臣,寧為玉碎,也不願意在奸賊曹操的手下做官,所以都跑出出城投靠劉備旗下,劉琮和蔡瑁想攔都攔不住。
荊州的老百姓聽說可惡的曹操要來了,懦弱的劉琮要降了,仁慈的劉備要走了,無不奔走相告,要想活命的隻有跟著劉備一同撤退了。信任不能隨便托付給人,除非這個人首先證實自己能勝任而且適合從事這項工作,而劉備就這樣的一個人。於是荊州的百姓紛紛扶老攜幼,挑籮擔筐,牽牛推車,緊跟在劉備的屁股後麵。
劉備、諸葛亮一行路經劉表墓,想起了劉表生前的囑托,望著身後滾滾洪流般的人群,在所有的流亡者臉上隻寫著“信任”兩個字,劉備百感交集,不禁嚎啕大哭。
危難之際見真情啊,想不到自己的魅力如此之大。老淚縱橫的劉皇叔真想引吭高歌,問世間信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隨。
劉備的離去也鼓舞了荊州一些官員的勇氣。他們不想可恥地投降,也不想怯懦地流亡。有一個叫王威的將領給劉琮獻計,曹操已經接受了將軍的投降書,劉備現在又走了,曹操的警惕心已經降到最低,必定隻帶少數精騎,輕兵冒進。請將軍撥出數千人馬,讓王威乘其不備,出其不意,打一個漂漂亮亮的伏擊戰。隻要活捉了曹操,便可威震天下,那劉將軍就不是今日的劉將軍了。
雖說火中取栗會燒傷手,但是險中往往能夠取勝。曹操輕敵的老毛病一直改不了,隻要給王威機會,說不定還真能夠收獲意外。可惜啥窩出啥鳥,劉琮的窩囊勝過他的老爹劉表。無論王威怎麼苦求,劉琮就是不答應。既然你不答應,那就等著做曹操的階下囚吧。
可劉備、諸葛亮等人寧死也不願意做俘虜的。從樊城撤退的一路上,逃亡的隊伍是越來越壯大。推小車的,抱小孩的,挑小擔的,到了襄陽以南三百五十裏的當陽,逐漸彙聚成一股異常壯觀的難民潮。其人數超過十萬,單單小推車就有數千輛之多。他們的生命亟待保護,行進的速度堪比蝸牛,每天隻能挪動十餘裏。
哪裏有這樣的逃跑?分明是在大搬家。但是劉備和諸葛亮也不是傻瓜,從樊城撤退時早就派遣萬人敵關羽率領一支船隊,順著漢江溯流而下,抄水路去搶占荊州重鎮江陵。江陵本是荊州郡治所在地,糧草、軍器堆積成山,說得明白些,江陵就是荊州的命根子。隻要保住了江陵,荊州就不算完全淪陷,劉備仍然可以固守江陵,伺機反擊。所以江陵一城,攸關劉備力量的消長。
但是劉備和諸葛亮能夠看到的,曹操肯定也看得到。曹操從個新野南下時,展開地圖一看,第一眼就看到了江陵。隻要搶在劉備之前拿下江陵,那麼劉備就成了甕中之鱉,束手就縛了。於是曹操下令甩掉所有的輜重,輕裝上陣,猶如一陣風,短短幾天就趕到襄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