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豪鬥富
上梁不正下梁歪
在魏晉時代,特別是西晉一朝,有一種風氣在上層貴族中間也很盛行,這就是奢侈之風。《世說新語》有一個門類名叫《汰侈》,汰侈,就是“過分奢侈”的意思,裏麵記載了不少“暴發戶”和“敗家子”。
其實,這股奢侈的風氣從魏明帝曹叡就開始了。大家知道,曹操雖然是一代梟雄,但在生活用度上還比較注意,至少不是那麼鋪張浪費。他的兒子曹丕做了七年皇帝,但主要是采用黃老之術治理天下,無為而治,休養生息,提倡節儉、薄葬,所以他也不是個奢侈的皇帝。但是,到了魏明帝曹叡,情況就不一樣了,曹叡登基沒幾年,就大興土木,先後搞了不少國家級的大工程,這些工程動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讓老百姓疲於應付,怨聲載道。許多大臣上表勸諫,曹叡一概不聽。曹叡死後,年幼的齊王曹芳即位,大將軍曹爽和司馬懿共同輔政。這個曹爽政治才幹不怎麼樣,搞奢侈腐化卻是一把好手,結黨營私,聚斂無度,最後落得個身敗名裂,不得好死。
這是曹魏皇室的情況,西晉皇室又怎樣呢?一句話,有過之而無不及。西晉的開國皇帝晉武帝司馬炎剛登上皇位的時候,還比較注意勵精圖治,為什麼?因為當時東吳未滅,國家尚未完全統一。所以司馬炎一度抑製浮華,發展經濟,國力空前強盛,終於在280年平了東吳,統一了天下。但是好景不長,司馬炎很快便開始作威作福,奢侈腐化了。
在曆史上的皇帝中,司馬炎的好色是出了名的。有一年,為了挑選美女,他竟然下了一個荒唐的命令,就是禁止全國公卿以下家庭的女子結婚,等他在全國“海選”之後,認為不合格的,才準嫁人。平吳之後,又將孫皓後宮的五千名宮女照單全收,使他的後宮人數達到萬人的規模。因為後宮人數太多,司馬炎每天都為到哪裏去就寢感到頭疼,於是他想了個辦法,每天乘坐一輛羊車在後宮內溜達,漫無目的,任其所之,羊車停在哪個嬪妃門前,他便前往臨幸。宮女們為求得到皇帝臨幸,便在住處門前灑上鹽巴、插滿竹葉,引誘羊車過來。留下一個“後宮羊車”的典故。
英國曆史學家、政治理論家阿克頓有一句名言:“權力使人腐敗,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曹叡也好,司馬炎也好,當他們登上最高權力的寶座,君臨天下,擁有“絕對權力”的時候,上上下下都沒有監督和製衡的力量,這個時候,必然會導致“絕對權力的濫用”,帶來“絕對的腐敗”。西晉一朝的奢侈之風就是在這樣的土壤和氣候中滋生的。
有道是“上梁不正下梁歪”。皇帝尚且如此荒淫,朝中大臣就更不用說了。
西晉的開國功臣何曾,是個以禮法自居的“道德先生”。在宴會上請求司馬昭流放阮籍的就是他。但是,這個“道德先生”卻是個徹頭徹尾的腐敗分子。《晉書·何曾傳》上說他“性奢豪,務在華侈。帷帳車服,窮極綺麗,廚膳滋味,過於王者。每燕見,不食太官所設,帝輒命取其食。蒸餅上不坼作十字不食。食日萬錢,猶曰無下箸處。”就是說,何曾生性好奢侈,講排場,衣食住行,比帝王還要豪華。每次赴皇帝的宴會,他竟然自帶食品,因為禦廚做的那些美味佳肴他壓根兒看不上。他吃的蒸餅也很講究,必須要達到一個標準才會吃,什麼標準呢?就是蒸餅蒸好後,必須在中間裂開成一個“十”字才算達標,否則他就不吃。因為家裏太有錢了,何曾每天在吃上就要耗資上萬,仍然埋怨說沒有下筷子的地方!有人看不過去,就向晉武帝司馬炎告發他,司馬炎自己也是如此,當然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是包庇,袒護,也是鼓勵,縱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