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任誕之風(1)(1 / 3)

不拘格套

喪禮中的驢鳴

在中國曆史上,建安二十二年,即公元217年,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年份。這一年,照例發生了許許多多的事,大事,小事,喜事,喪事,似乎與曆史上任何一個年份並沒有什麼兩樣,但有意思的是,很多讓當時的人心驚肉跳的大事都漸漸被人們淡忘了,卻有一件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事被後人記住了。

什麼事呢?其實是一件喪事。確切說,是在一個男人的葬禮上發生的事。喪事嘛,我們都知道,不僅古代,就是今天,也是一件令人悲哀、痛苦、哭泣、流淚的事。在古代,喪禮有很多講究,可以說非常嚴格。因為喪葬禮儀的核心就是為了體現對生命、天地乃至鬼神的敬畏。

但是,我們說的這場葬禮,卻發生了一件今天看來特別“出格”的事,因為發生了這件事,反而更令後人難以忘懷,不僅難以忘懷,而且每當人們說起這件事的時候,總是會十分開心地笑起來,而完全忽略了,這件事發生在一個人的葬禮中。

這究竟是一件什麼事呢?簡單說,就是在這次場麵很大的葬禮中,發生了大家意想不到的情況——整個莊嚴肅穆的追悼會現場,竟然成了吊喪者表演口技的舞台。

難道這些吊喪者都是馬戲團的演員嗎?當然不是。事實上,他們不僅不是在古代身份低賤的演員,恰恰相反,他們都是一些地位顯赫的文人士大夫和達官貴人。其中有一個,幾乎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所以,口技表演不是這些吊喪者的專業,隻不過是他們的業餘愛好罷了。他們表演的是什麼口技呢?說起來有點不雅——驢鳴。也就是學驢叫。

葬禮上學驢叫,你說好笑不好笑?

為什麼偏偏要學驢叫呢?答案是:這個將要安葬的死者,生前有個愛好,就是喜歡驢鳴。估計他不僅愛聽驢叫,自個兒還愛學驢叫!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當時的場景:死者已經下葬了,本來應該是“淚飛頓作傾盆雨”的時刻,卻一下子驢叫聲聲,響徹雲霄。那該是一種多麼不和諧,多麼滑稽、荒誕、搞笑的場麵!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這個死者究竟是誰?為什麼竟有人敢在他的喪禮中如此不拘格套的學驢叫?又是誰下了這道命令,竟讓一大幫聲名顯赫的達官貴人如此放下身段,大學驢叫呢?這種出格行為的背後,反映了魏晉時代的哪一種風氣呢?

王粲其人

先說這個死去的人是誰。說來死者可是個大大的名人。他就是漢末著名的“建安七子”中最有才華的王粲。“建安七子”又都是哪些人呢?排行第一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孔融,其餘的六個分別是:陳琳、阮瑀、徐幹、王粲、應瑒、劉楨。大家也許注意了,我們講過的很多人,現在看來似乎隻是個“人名”,可是大家千萬不要小看這些“人名”,因為在他們所處的時代,這些“人名”的主人,沒有一個不是“名人”的。

一般而言,名人一開始總是一個普通的人名,等到他成了名人之後,這原本普通的人名就被賦予了一道光環。有的名人,一夜成名天下知,但那道光環很快就黯淡下來,轉瞬即逝,“過氣”得很快;有的名人,當時知名,身後也知名,因為他賴以成名的資本很雄厚,經得起時間的檢驗,所以那道光環也就一直璀璨奪目,永遠不會黯淡。

王粲就是這麼一個名人。

王粲的名氣之所以大,我以為有三個原因:

第一,出身名門。王粲的曾祖父名叫王龔,官拜太尉,祖父名叫王暢,後來官拜司空,東漢時以太尉、司徒、司空合稱三公,所以王粲的曾祖、祖父都是位至三公,乃朝廷重臣。王粲的父親王謙官階低些,也曾做過大將軍何進的長史(幕僚之長)。這樣的一份家譜和出身當然是得天獨厚,水漲船高,加上家學淵源,王粲博學多才,是個天生的讀書種子,所以年紀輕輕,就已是聞名天下的少年才俊。

第二,名流提攜。我們知道,漢末最有學問的大儒蔡邕,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當時第一流的文學家、書法家、音樂家和大名士,是個眾望所歸的人物。當時蔡邕門前經常是門庭若市,車馬輻輳,家裏是高朋滿座,絡繹不絕。但是王粲第一次來拜訪他,竟弄得比他年長40多歲的蔡邕“倒屣迎之”——為了迎接王粲,鞋子都穿反了!當時王粲隻有十幾歲,容貌醜陋,身材短小,賓客們看了都十分驚詫。蔡邕卻說:“此王公(暢)孫也,有異才,吾不如也。吾家書籍文章,盡當與之。”而且說到做到,當真把自己的藏書都給了王粲。古人欣賞一個晚輩,常有兩大禮遇:第一是嫁女,如孔子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學生公冶長,把侄女嫁給了學生南容。第二就是贈書,不是一般的贈一本簽名本,而是把自己的藏書全部拱手奉送。由此可見,王粲深得蔡邕的賞識。這麼一來,王粲的名氣就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