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子 同學聚會(1 / 2)

我有個同學,叫袢子(網名),他在QQ上建了個532廠職工子弟校78屆(初中)同學組群,並通過各種渠道,努力將中學同學都聚集到了這個Q群上。

此後,同學們時常在Q群上聊聊,女同學們會講講去那兒玩,也會曬一些旅遊照片,男同學們則談談打牌喝灑。我開始關注並不多,後來Q群變的熱鬧了,我也就常去看看,接觸多了,同學情就深了。

Q群建起後不久,有人倡議搞一次同學聚會。這次同學聚會的主要活動,就是要去看母校。我覺得很有意義,也就報名參加了。

上個世紀八十代初,我離開學校後,絕大多數同學就沒再見過。分別幾十年後再次相見,覺得同學們的變化還是挺大,如果走在大街上,有的還真認不出來,畢竟分別了那麼多年。

見麵接觸多了,漸漸又找到學生時代的感覺,談多了感情也就濃了。有人說,初中同學的感情是最純真的。因為小學時,我們還不能完全理解感情的意義,而高中為了升學已有了競爭意識,感情也就不那麼單純了。至於大學已有了社會的縮影,大家開始變的世故了,感情也就變得複雜了。

尤其在那個年代,那個地方,同學間的感情就更單純了。大家見麵後,彼此都非常親切,相互打聽著畢業後去了那裏,目前在幹什麼,父母好嗎,孩子好嗎。家長裏短,三五一堆,四五一群,聊到那兒算那兒。

第二天,我們包了一輛大型客車,去看母校。

自從532廠遷走後,那裏基本上已荒蕪了。有的廠房已變成了小型鄉鎮企業的工房,有的住宅則成了個體戶的小作坊,還有的甚至成了當地農民的雞舍豬圈。但絕大部分樓房還是空閑著。

我們的母校也早已廢棄不用了,當初漂亮的教學樓,中間已被挖空了,一條公路從教學樓的中間穿過。好在教學樓的兩端和基本外型還在。

我們在教學樓周圍走了一圈,指著樓上當年我們班的教室,談論著過去的往事。有的同學提出想上去看看,但樓梯是在中間已被挖走了,根本上不去。我們也就沒能進到當年的教室,這是此次回母校所留下的最大遺憾。

晚上我們住在縣城的一家賓館,在賓館餐廳訂了一個包間,同學們開懷暢飲。晚飯後,有人提議去K歌,我們便在附近找了一家卡拉OK廳,像年輕人那樣又瘋狂了一次。

從OK廳出來,大家漫步在利州縣城的大街上,熱鬧的交談著,也感受著這個山區小縣城的巨大變化。我正走著,感覺有人拉了一下我的衣角。

我回頭一看,是我的同桌賀曉平,她好像有話要對我說。我們離開了同學群,單獨和她走到了一起。

她輕聲的問我:“你畢業後見過桑若宇嗎?”

桑若宇,我們班上一個多才多藝的男同學,也和我一樣,是從申城來的南方人,並且是我們學校唯一能考上重點藝術學校的學生。在當時的那個邊遠山區,一個極為普通的職工子弟學校,能考出這樣優秀的藝術類學生,簡直讓人匪夷所思。

“高中畢業考上大學後,我們就分開了,再也沒有見過他”我想了想又補充道:“聽說他大學畢業後又去RB發展了,事業很成功,在國內也有公司,但從來沒有聯係過。”

“他是我們班至今還沒聯係上的幾個同學之一。”

“可能產業做大了,比較忙,不好聯係吧。”

“你知道嗎?”賀曉平用很神秘的口吻說:“他上學時,還和我姐姐班上的一個女同學談過戀愛。這個女同學和我姐姐的關係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