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德國馬可隱形戰鬥教練機(1 / 2)

歐洲航宇防務公司生產的馬可(MAKO)噴氣式高級教練/輕型戰鬥機具有最好的性能、最先進的技術,是世界第一架采用隱形設計的機型。另外,還迎合未來世界航空市場對噴氣式高級教練機新的定位,即多用途機型,既是一架性能優異的教練機,還是一架作戰性能極佳的輕型戰鬥機。

發展曆史

馬可輕型戰鬥機/高級教練機最初的概念(先前即是AT-2000)在1989年提出,由德國宇航公司和意大利馬基公司聯合開發,用於未來教練機需求,但後來因馬基公司在1994年退出合作中止。德國的歐洲航宇防務軍用飛機分部在高級教練機概念上的工作是獨自進行的。

為了擴展將來的國際市場銷路,歐洲航宇防務公司作過諸多努力。1996年10月漢城航空展,在當時,甚至還宣稱工作進展方麵到1997年第一架原型機就可以動工製造,在2000年進行首次飛行。

從1998年開始,歐洲航宇防務公司做了一個出口分析和關於新的超音速教練機風洞方麵工作。雷達橫截麵試驗也被實施,具有非常好的結果,45千米距離的雷達截麵僅1平方米。

歐洲航宇防務公司同韓國現代公司和南非Denel航空公司進行合作,兩個合作國家在合作時看到一個150架新練機和或許額外的100架飛機需求量。最初交付預計在2005年。

南非Denel航空公司製造了一個全比例實物大模型,首次展示在1998年4月非洲航空展,期望能推動AT-2000參與南非攻擊型輕型戰鬥機競爭。但在1998年11月,最終瑞典薩伯公司JAS 39“鷹師”戰鬥機獲勝。在南非市場失利是因為研製進度緩慢,還停留在概念階段,而瑞典JAS 39戰鬥機已經正式生產。

歐洲航宇防務公司在1998年10月已經和韓國現代公司簽署一個備忘錄,但是總的問題是當時韓國現代重工公司正在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合作建造KTX-2級驅逐艦,獲得政府堅定支持。在高級教練機方麵,韓國最終選擇由韓國航空工業公司和洛克希德·馬丁合作研製的“金鷹”T-50高級教練機方案。當然,韓國失利帶有一定政治因素。

2001年6月在巴黎航空展,歐洲航宇防務公開展示一種新型座艙的樣品,前艙內布置有駕駛杆、油門杆、平視顯示儀等設備,目的是展示當前座艙的最新技術水平。後艙是基於虛擬現實技術製造的,隻安裝了一個駕駛杆和一個油門杆。這套設備隻用於銷售展示和宣傳,其虛擬設備包括一個數字頭盔,一副數字手套和一套與中央計算機相連的跟蹤係統。

結構特點

駕駛座艙

馬可教練機采用階梯雙座位駕駛座艙,可供一名或二名飛行員使用。

玻璃化駕駛座艙整體布局和儀表布局接近類似歐洲台風戰鬥機。每個駕駛座艙配備有三個多功能彩色顯示裝置。新座艙蓋在打開時,後艙蓋向後上方拖動,前艙蓋和風擋則沿著相反的方向拖動到機身前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