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諸葛亮伐魏之戰(3 / 3)

(六)策反孟達:達原焉劉封所迫而降魏。今為與吳協同攻魏,乃誘使達歸蜀,以便與吳在戰略上連成一氣。

魏國方麵:黃初7年5月,魏文帝丕卒,太子叡即位,是為明帝。帝以曹真為大將軍,華歆為太尉,王朗為司徒,陳群為司空,司馬懿為驃騎大將軍都督荊豫州諸軍事鎮於宛。及聞諸葛亮駐軍漢中,乃欲大發兵攻之,而謀於散騎常侍孫賽,賽曰:“昔武皇帝征南鄭取強魯,陽平之役,危而後濟;又自往撥出夏侯淵軍,數言南鄭直為天獄……中斜穀道為五百裏,石穴耳,言其深險,喜出淵軍之辭也。又武皇帝聖於用兵,察蜀賊棲於山岩,視吳虜竄於江湖,皆撓而避之,不責將士之力,不爭一朝之忿,誠所謂見勝而戰,知難而退也。今若進軍就南鄭討亮,道既險阻……計用精兵及轉運:鎮守南方四州(荊徐揚豫),遏禦水賊,凡用15六萬人,必當更有所發興,天下騷動,費力廣大,此誡陛下所宜深慮。夫守戰之力,力役參倍,但以今日見,分命大將,據諸要險,威足以震懾強寇,鎮靜疆場,將士虎睡,百姓無事,數年之間,中國日盛,吳蜀二虜,必有罷敝。”遂決采取守勢以備蜀(魏書孫資傳)。

初孟達降魏,為文帝所寵,又與桓楷、夏侯尚親善。及文帝卒,楷尚皆卒,於是達心不自安……諸葛亮書而誘之……因數與亮書,陰謀歸蜀。其中致亮書有曰:“宛去洛八百裏,去吾一千二百裏,聞吾舉事……當表上天子,此相及覆,1月間也,則吾城已固,諸軍足辦,吾所在深險,司馬公必不自來,諸將來,吾無患矣……”時達適與魏興太守(郡治在今陝西省安康縣西北)申儀有隙,儀表告達反狀,是年閏12月帝乃詔司馬懿討之。達聞之惶懼,欲舉兵反,司馬懿以害慰解之,達因是猶豫未決。懿乃潛冤進襲,諸將言達與吳蜀交通,宜觀望而後動。懿曰:“達無信義,此其相疑之時也;當及其未定,促決之。”乃倍道兼行,八日到其城下。達遣使告亮請救曰:“吾舉事八日,而兵到城下,何其神速也?”亮遣偏將向陽城(今陝西省安康縣西北)、木蘭塞(今安康縣東),吳亦遣偏將向安橋(失考,按當在今湖北省保康縣境)以救達。懿乃一麵道遣拒阻吳蜀援兵,一麵圍攻孟達所駐之新城(今湖北省房縣),攻十六日拔之,斬孟達(太和2年1月)……按諸葛亮誘孟達,本欲使漢中與吳之南郡連成一氣,以便吳蜀協同以攻魏者。及孟達被斬……新城複為魏所有,於是諸葛亮在戰略上之損失實甚大。(上引晉書卷一宣帝紀)

魏已克新城,於是一麵仍使司馬懿屯兵於宛,一麵遣大將軍曹真進屯長安,遂完成其戰略守勢之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