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6月下旬到7月初,紅軍在白俄羅斯地區殲滅了德國中央集團軍群主力。在南部與之相鄰的德國北烏克蘭集團軍群頓時有了唇亡齒寒之感。事實上,決定他們命運的戰役也即將開始。
1.北烏克蘭集團軍群
要詳細了解1944年夏季的西烏克蘭之戰,需要首先回溯到這年的春天。當時,在遭受連續幾次慘敗後,曼施坦因將南方集團軍群交給了莫德爾。但後者隻得到了原來3個集團軍中的2個(第4、1裝甲)。其中,第1裝甲集團軍還陷在俄國人的包圍圈裏,要莫德爾去救出來。這些部隊經過大戰的消耗,剩餘兵力隻有400542人和845門大炮。但裝甲兵力依然很強,擁有850輛坦克強擊火炮(其中480輛可隨時投入戰鬥)。
利用這兩個集團軍,加上匈牙利第1集團軍,莫德爾組建起新的“北烏克蘭”集團軍群。這位精力旺盛、剃著“桶蓋頭”的年輕元帥拿出全副本事,逐漸扭轉了局麵,不僅救出了第1裝甲集團軍,還遏製住了強弩之末的紅軍攻勢(這當然也要歸功於春季泥濘和解凍的自然之力)。盡管如此,一些高級指揮官,如第48裝甲軍軍長巴爾克,還是不太喜歡小個子的新長官莫德爾。
一方麵因為他們依然留戀老上級曼施坦因——或者說留戀過去“所向披靡”的“美好回憶”,多少有些看不起出身低微的莫德爾,更不喜歡現在這種被動挨打的日子(雖然這種日子在曼施坦因後期就已經開始了);另一方麵,也在於莫德爾自己的行事風格過於瑣碎,喜歡越級插手下屬的工作,當然很難招人喜歡。總之,曼施坦因舊部那些自命不凡的“精英”們,對新長官頗有抵觸情緒。但不管怎麼說,他們還是獲得了喘息之機。訓練休整之餘,高級軍官甚至有了打獵玩樂的空閑。
進入夏初,北烏克蘭集團軍群的戰線穩定於科韋利—科洛梅亞地段,長約450公裏。其後方是德軍占領下的西烏克蘭。一旦俄國人突破這一防線,則向西可以攻入波蘭南部,進而威脅德國本土;向南可以逼近喀爾巴阡山,進而殺入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莫德爾的戰區內還有一個石油產區(主要在德羅戈貝奇),其產量大約相當於德國1944年6月消耗量的5%。
此時(1944年6月),北烏克蘭集團軍群的戰區態勢如下(根據德國官方戰史地圖):
北翼(科韋利地區)由第56裝甲軍防守(該軍原屬中央集團軍群),掩護與中央集團軍群的結合部。
南翼,部署有匈牙利第1集團軍,扼守著通向喀爾巴阡山山口,實際上也就是通向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通道。夏季,這段戰線曾受到特別的重視。其南鄰是駐守羅馬尼亞的南烏克蘭集團軍群。
中段陣地(俄羅斯拉瓦—利沃夫),由第4、1裝甲集團軍防守。這段陣地的左翼存在兩個突出部,分別位於戈羅霍夫和布羅德。為防止紅軍由此迂回,德軍在突出部後方構築了代號“歐根親王”的預備陣地。
北烏克蘭集團軍群有兩個主要對手。一個是針對其北翼的白俄羅斯第1方麵軍一部,但最主要的敵人卻是烏克蘭第1方麵軍。
特別介紹:西烏克蘭概況:
所謂西烏克蘭,一般指沃倫州、外喀爾巴阡州、伊萬弗蘭科州、利沃夫州、羅夫諾州、捷爾諾波爾州、切爾諾夫策州等地。這一地區的曆史相當動蕩,不斷被各路強權占領和瓜分。簡單地說,一戰前,西烏克蘭主要分屬於沙俄和奧匈帝國。兩大帝國崩潰後,被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波蘭等國瓜分。到了二戰初期,斯大林又開始著手“統一烏克蘭”,向波蘭和羅馬尼亞下手搶奪地盤。待到東線戰爭開始,德軍侵入西烏克蘭,希特勒又將其中的加裏西亞和利沃夫劃入“總督轄區”(也就是德占波蘭)。有近700年曆史的古城利沃夫,曾是古烏克蘭國家——加裏奇沃倫公國的中心,後被波蘭侵占,長期處於波蘭和奧地利的統治之下,卻從未屬於過俄國(直到1939年)。也正因為如此,當地的民族主義者既反抗德國人和波蘭人,也不歡迎陌生的“兄弟民族”俄羅斯。他們的目標是獨立,但也有些人把希望寄托於蘇聯或德國。
此時,莫德爾的實力已增強了不少。上一卷介紹過,希特勒和他的高參們曾堅信紅軍的夏季攻勢將指向南方,於是向莫德爾的戰區派去了大量援兵。6月初,莫德爾已經擁兵89萬(德國陸軍59.7萬;黨衛軍3.5萬;“輔助人員”5.1萬;匈軍約20萬;其他7100人),同時還繼續保持著強大的裝甲力量。包括8個裝甲師(德國7個,匈牙利1個),2個裝甲步兵師和4個“虎”式重坦克營。在他的主要戰線上,部署了43萬德軍和19.6萬匈軍,配備1100門大炮和811輛坦克和強擊火炮。
從春到夏,莫德爾的機械兵團一麵抓緊時間補充人員和裝備,一麵等待著戰機,隨時準備用強大的裝甲“鐵拳”打退俄國人的進攻。為了讓德軍的“等待生活”不至於“無聊”,紅軍也不斷以局部進攻來“湊熱鬧”。5月份,俄國人在莫德爾的南翼挑起了戰鬥。5月17日,德軍第16裝甲師在科洛梅亞附近參戰。該師曾在春季遭受慘重損失,此時尚未恢複元氣,就被再次投入戰鬥。第16裝甲師與匈軍第25步兵師配合,一直抵抗到5月30日,隨後又被投入另一係列戰鬥。6月8日,這個疲憊不堪的師才離開戰線,回到後方繼續治療它的滿身創傷。
不斷伴隨戰鬥的“等待”生活一直維持到6月下旬。出乎預料的是,俄國蒸汽壓路機沒有衝向莫德爾,卻對著他的北鄰——駐守白俄羅斯的中央集團軍群,一路碾壓了過去。7月初,中央集團軍群已瀕於毀滅的邊緣。逼著希特勒手忙腳亂地從莫德爾那裏抽調救火隊,3個裝甲師(第4、5、7)和2個步兵師(第28殲擊、第367)被火速調到白俄羅斯堵“窟窿”。莫德爾本人也匆匆趕去接管中央集團軍群的殘山剩水,留下北烏克蘭集團軍群,由代理副司令哈佩(原第9集團軍司令,後改任第4裝甲集團軍司令)代行指揮。
在此前後,集團軍群內又更替了其他幾個高級主官。第1裝甲集團軍的老指揮官本來是胡貝大將,此人在春季死於空難,留下的職務於4月21日由勞斯將軍(原第4裝甲集團軍司令)接替。7月份,勞斯的管轄範圍又從第1裝甲集團軍擴大到匈牙利第1集團軍,以這兩個集團軍為基礎組建了“勞斯”集群;至於第4裝甲集團軍,先是由內林裝甲兵上將代理,5月轉交給哈佩指揮。
2.科涅夫的“雙突擊”方案
1944年5月初,蘇聯方麵也進行了人事調整。莫德爾的主要對手——烏克蘭第1方麵軍司令,由朱可夫元帥換成了科涅夫元帥。對職務交接的細節,兩人的回憶錄說法截然相反。朱可夫擺出高人一籌的“老大哥”派頭,說這是自己“主動讓賢”,還說科涅夫要受他監管。又強調自己沒等科涅夫到任,就先回莫斯科了;科涅夫卻沒提什麼“讓賢”,而是描繪朱可夫如何“恭候”自己的光臨,當麵交待一切後,第二天才走人雲雲。兩人誰更正確?不屬於本書的討論範圍。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兩位當時最受斯大林寵愛的元帥,彼此間也是勾心鬥角。
簡單地說,作為軍人,他們之間有著強烈的競爭關係。也就是中國所謂的“二士爭功”。
如果從戰爭開始算起,朱可夫的地位和功績當然都大大高於科涅夫。但在最近一段時期,情況卻有了微妙的變化。春季戰役時,兩人都試圖吃掉德軍重兵集團,也都成功地完成了包圍,但最後卻沒能取得徹底勝利。比較而言,至少在蘇聯官方的評價裏,科涅夫的成就要大一些。雖然他也沒有完全消滅被圍在切爾卡瑟的兩個德國軍,但總算抓了大量俘虜,還打死了一個德國軍長;朱可夫卻放跑了胡貝的第1裝甲集團軍。行情此消彼長一番後,兩人的差距縮小了很多。
可到了1944年7月初,形勢又變了。朱可夫一舉打垮了中央集團軍群,取得了空前的勝利,這令科涅夫再度黯然失色。但斯大林也給了他新的立功機會。早在白俄羅斯戰役開始前,科涅夫就受命組織一次大規模攻勢,目的是擊敗北烏克蘭集團軍群,同時收複烏克蘭的剩餘土地,並從東南麵攻入波蘭。
根據上述任務,科涅夫開始和他的幕僚們策劃具體方案。按照紅軍以往的經驗,一個方麵軍通常隻在一個方向發起進攻,如果要在相距較遠的兩個方向實施突擊以圍殲重兵集團,則需要兩個方麵軍協同。這次,科涅夫卻決心打破常規,以他指揮的一個方麵軍,在相距60—70公裏處向兩個方向(北翼的俄羅斯拉瓦和中部的利沃夫)發起深遠突擊。如果成功,他將撕裂北烏克蘭集團軍群,甚至可能吃掉幾個重兵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