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藍天暢想曲01(1 / 3)

古鎮唱響“綠韻曲”——漢川市分水鎮“生態家園”建設紀實

【陶國翔 李子剛】

七月盛夏,驕陽似火。

我們冒著酷暑,乘車從漢川城區沿省道荷沙公路西進,不到半個小時,一個透著清涼的新型古鎮映入眼簾——

一條條平整的水泥路玉帶般繞向村組農戶,一排排粉刷一新的白色環保廁所順路而建,一片片長勢喜人的莊稼泛起陣陣綠浪,遠處幾隻悠閑的白鷺正在翩翩起舞……

“這是我們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大力推進綠色生態家園建設的結果。”漢川市分水鎮黨委書記、鎮長曾耀華自豪地跟我們說。

作為晚清湖北大才子黃良輝的故裏,近年來,漢川市分水鎮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堅持“舉生態旗、打生態牌、建生態鎮”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奏響了一首首生態和諧的“綠韻曲”。

產業對接,“鏈”出循環經濟

分水是一塊充滿活力的土地,自古商賈雲集,商貿活躍,有著買四方賣四方的傳統,早在400多年前此地就形成了遠近聞名的漢江堤灘市場。

近年來,便利的水陸交通條件和獨特的區位優勢,使分水經濟得到迅猛發展,目前,全鎮大大小小的企業達50多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0家。醫藥包裝和黃雞養殖,是分水的兩張經濟名片,其中醫藥包裝占全省市場份額的85%,使該鎮享有“湖北醫藥包裝第一鎮”“湖北養雞第一鎮”的美譽。

然而,分水人對醫藥包裝和黃雞養殖“愛憾交加”。愛的是,這兩大產業已成為支撐分水工業發展的“脊梁”,為殷實地方財政、促進農民增收,做出了巨大貢獻;憾的是,醫藥包裝和肉雞養殖對生態環境,特別是河流水係影響巨大。

我們常常說的傳統工業生產模式是“資源—生產—消費—廢棄物排放”的單向直線型經濟,這種模式運化出一把雙刃劍:在滿足人類生存、發展需求的同時,也破壞著人類的生存環境,高度消耗有限的自然資源,導致資源危機、環境危機。

分水鎮黨委副書記、人大主任田傳威給筆者講了這樣一段故事:

漢川廣東溫氏家禽有限公司1999年在分水“安營紮寨”,企業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引導農戶開展肉雞養殖,經過幾年發展,目前已形成了以分水鎮為中心,輻射帶動周邊15個鄉鎮場、100多個行政村、1100多戶專業養殖戶共同參與的格局,其中分水本地養雞戶就達700多戶,幾乎覆蓋了分水所有的行政村。

養雞,給農戶帶來滾滾財源;養雞,造成的大量糞便,隨著雨水排入溝渠。當農民把腳伸進這“養分”十足的水裏後,會奇癢不止,隨後伴生的症狀是皮膚潰爛、化膿感染……

處境尷尬的產業豈止肉雞養殖和醫藥包裝兩個,還有冶金、化工、鞭炮、玻璃……

“發展經濟決不能以破壞資源、犧牲環境為代價,要讓項目建設永遠充滿綠色!”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問題上,分水鎮決策者們毫不含糊地做出了兩者兼顧的明智選擇,用一句時髦的話講,就是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

突出淘汰落後產能,分水悄悄做起了“減法”題。中央和省裏有要求,人民有呼聲。不“減”是自絕生路;“減”好了,會道路寬廣、海闊天空。

對於汙染嚴重的企業,分水鎮毫不留情地進行“砍殺”。有一個數據能直觀地反映分水鎮在淘汰落後產能上的堅定決心:從2007年起,先後關停化工、冶金、紙盒包裝等環保不達標的“問題”企業5家。在此期間,質疑、幹擾的聲音不斷,質疑者們不理解鎮裏的做法,他們盤算的隻是單純的經濟賬。在這種情況下,鎮裏不為所動,頂住壓力,保證了“減法”行動的順利進行。

保增長,環境保護的硬杠杠不能軟。在發展綠色產業過程中,分水不僅做好“減法”,還積極做好“加法”,他們對有基礎、有條件實施改造的企業,主動延伸配套綠色產業,形成生態經濟循環鏈,以此達到淨化產業、增強綜合效益的目的!

2008年底,分水鎮圍繞溫氏公司積極配套下遊產業,通過招商引資,引進總投資達3000萬元的豐海有機肥有限公司,公司以雞糞為原料,利用複合微生物技術生產有機肥,年“消化”雞糞、豬糞等畜禽糞便5萬多噸,促使舊產業實現“綠色”轉變。

產業鏈的成功對接、上下資源的循環利用,像春風一樣染綠了分水的村村落落。這一“減”一“加”之間,讓分水地青水綠、天藍氣爽。

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效率,實現低能耗、低汙染、低排放的目標,是打造生態經濟循環鏈、實現傳統產業跨越發展的根本途徑。在“淨化”傳統產業、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分水一刻也沒有停歇。2008年,他們將養殖業與種植業進行有機對接,讓農業龍頭企業、養殖戶、農戶互融互補,凸顯生態經濟魅力。

家住餘台村的張文樂今年種了15畝地,玉米、水稻各占一半,喂了17頭豬。在鎮裏的支持下,老張建立起了“豬—沼—棉(玉米)”生態經濟循環圈,原來當廢物丟棄的豬糞和作物秸稈,現如今基本上被沼氣池“吃幹榨淨”,年可獲得收入近10萬元,成為分水發展生態循環經濟的一個鮮活標本!

數字顯示,目前分水鎮已整建生態庭院500多戶、生態村15個,推廣“畜—沼—稻(菜、果)”等生態循環模式12種,涉及種養殖戶800多戶。

這種循環模式遵循生態學規律,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資源—生產—消費—再生資源”的環式流程,實現“高排放、高利用、低排放、再利用”的良性循環,最大限度地利用進入係統的物質和能量,提高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大幅度地減少和杜絕廢棄物排放。

在探索推廣生態循環經濟模式獲得成功後,分水鎮又趁熱打鐵,在豐富生態經濟內涵上求突破,大力發展節約型農業、立體式農業,致力建設生態農業大鎮。著力實施農業標準化生產,先後平整耕地3000多畝、硬化灌溉渠24公裏、建小型節製閘23座;建立標準化農產品基地8個、生態農業示範園3個,推廣高效立體套種模式18種、發展無公害大棚蔬菜5000多畝;推廣各類農業新技術30多項。目前,分水農民每畝土地化肥用量平均減少18%、農藥用量平均減少21%,每畝土地實現節本增效35元以上,農產品品種優質率達90%以上,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多贏。

分水農民依靠生態經濟踏上了致富新路,近三年,該鎮農民收入每年以12%的速度遞增。農民說,是生態經濟給他們帶來了福音,為他們打造了富裕、和諧的綠色家園。

藍色火焰,點亮鄉村生活

低碳環保無疑是2010年的熱門關鍵詞。從2009年尾召開的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到現在如火如荼的上海世博會,無一不在呼籲著“低碳環保”對於我們人類生活的重要性。

低碳理念,對於我們這些普通人來說更多地表現為一種生活態度。

在農村,說起沼氣,不少人就想起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大辦沼氣的事,可是由於認識、條件、技術、質量等方麵原因,使沼氣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環保效益和社會效益發揮不明顯,沼氣發展幾起幾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