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美蘇爭霸:建航母還是造潛艇?(2 / 3)

大型核動力航母的價格非常昂貴,美國“裏根”號艦身造價達到45億美元,再配上艦載機,各種護航艦艇,一個航母編隊總共要花上100多億美元,這無疑是一個天文數字,超過了很多國家全年的軍費開支。另外,航母平時的開銷也相當可觀,1艘“尼米茲”級航母一天的費用(不包括維修費)是100萬美元。既然航母如此“燒錢”,美國為什麼又要耗費巨資不斷地建造航母呢?眼下,美國又開始了新一代航母——cVNx的研發。

最根本的原因是,戰後美國海軍奉行的是“遠洋控製戰略”,海軍的使命是控製主要戰略通道和重要海域,同時為地麵作戰提供火力支援。既然美國海軍的作戰區域遠離美國本土,既然美國海軍需要在全世界執行任務,那麼航母這個遠洋作戰的核心兵器就是其絕對不可或缺的裝備。從戰後美國的曆次對外軍事行動看,哪裏有戰爭哪裏就有航空母艦,從朝鮮戰爭到越南戰爭,從海灣戰爭到科索沃戰爭,從阿富汗戰爭到伊拉克戰爭都是如此。另外航母編隊還單獨遂行了眾多戰爭與非戰爭軍事行動,如1962年10月對古巴的海空封鎖,1983年1月對尼加拉瓜的“軍事隔離”行動,1986年3月和4月兩次襲擊利比亞,1993年對南聯盟實施海空封鎖行動,1996年3月幹預我在東南海域的軍事演習等。

可是,就在美國大張旗鼓發展大型核動力航母之際,其對手蘇聯卻把重點放在了核潛艇和反艦導彈上。蘇聯的第一艘航母“莫斯科”級1967年才開始服役,而且還是個非驢非馬的“四不像”,艦前半部為典型的巡洋艦布置,艦後半部為寬敞的直升機飛行甲板,蘇聯自稱為反莫斯科“級航母潛巡洋艦,實際上是個直升機航母,隻有反潛能力,主要是為了對付美國的戰略核潛艇。一直到1988年,蘇聯才開工建造排水量80000噸的核動力航母,即”烏裏揚諾夫斯克號。可是這艘艦生不逢時,由於蘇聯的解體,在1992年就被拆除了。

那麼,蘇聯到底是基於什麼樣的考慮,在海軍問題上走了一條與美國不同的發展路線呢?我們都知道,在冷戰時期,蘇聯在發展其他武器方麵都是和美國針鋒相對,你有什麼我就有什麼,你有多少我就得有多少,甚至還要壓你一頭,為什麼唯獨在航母問題上,蘇聯不和美國人較勁?

蘇聯人是從一種非對稱思維出發,你美國不是以航母為中心嗎?那我不用航母對付你的航母,我找你航母的薄弱環節,然後再有針對性地發展航母的克星,最終把你的航母置於死地。

那麼,誰最能夠威脅到航母的生存呢?這就是核動力潛艇。與常規動力潛艇相比,核潛艇排水量大,下潛深度4~500米,在水下潛伏的時間可以長達3個月,既有強大的火力和非常好的隱蔽性,又有驚人的續航能力,可以單獨進入遠洋執行作戰任務。雖然航母編隊配備有很多的反潛武器,但由於受水文條件和海情變化及潛艇大量降低了噪音等因素的製約,發現和攻擊核潛艇比較困難。我們不是可以經常聽到某某國家潛艇接近美國航母的說法嗎?

而反過來說,航母龐大的艦體卻是潛艇魚雷和潛射導彈的理想攻擊目標。核動力攻擊型潛艇通常攜帶大量的潛射反艦導彈和魚雷,數量多在20枚以上,攻擊力極強。如果數艘核動力攻擊型潛艇同時從幾個不同的方向接近航母編隊,哪怕隻有一兩艘突破編隊的反潛警戒圈、達到攻擊陣位,就可以憑借自身攜帶的導彈和魚雷對航母展開飽和攻擊。

當蘇聯海軍認識到潛艇特別是核潛艇能對航母編隊構成最有效、最直接的威脅時,便著手大規模製造潛艇,並將當時最先進的潛艇技術和潛射武器都集中使用到了潛艇上。他們認為,潛艇建造周期比大型水麵艦船要短,能在最短時間內增強海軍的突擊威力,可以花小錢辦大事,在海洋上給敵人造成嚴重威脅。赫魯曉夫曾經這樣告訴美國人:

“奧斯卡”Ⅱ級核動力潛艇“我們本來著手建造一大批海軍艦隻,包括許多巡洋艦。可是今天,它們都落後了……從此以後,我們將主要靠潛水艇。”在高峰期間,蘇聯核潛艇的數量幾乎等於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總和。

在蘇製的潛艇當中,最讓美國人頭疼的就是“奧斯卡”Ⅱ級核動力潛艇。這種潛艇的水下排水量達18300噸,裝備了24枚SS-N一19遠程反艦導彈,13枚53型魚雷,12枚65型魚雷,16枚SS-N一15中程反潛導彈和16枚SS-N一16遠程反潛導彈,總計裝載各種武器80件。其中ss-N一19“花崗岩”超音速反艦導彈射程為300海裏,最大飛行速度2.5~3.5馬赫,能掠海飛行,全彈重3.25噸,戰鬥部重750公斤,讓美國的航母編隊望而生畏。65型魚雷彈徑達650毫米,製導方式為非常獨特的尾流製導,抗幹擾能力強(幾乎無法幹擾),命中率高。所以,西方專家形容,1艘“奧斯卡”Ⅱ級核潛艇足以消滅對方一個航母戰鬥群。

除了核潛艇,蘇聯海軍還絞盡腦汁研製能夠攻破美軍航母編隊防空網的反艦導彈。因為蘇聯海軍一直沒有裝備真正意義上的航空母艦,少量的艦載航空兵基本不具備對海攻擊能力,所以,艦載反艦導彈就成了蘇聯海軍執行反艦任務的唯一手段。蘇聯海軍總司令戈爾什科夫海軍元帥提出了專門對付美國航母編隊的反艦導彈“飽和攻擊戰術”。什麼意思呢?就是同時或者在以秒計算的時間內向航母發射大量的導彈,讓美軍防不勝防。當時對導彈的設計要求,第一,要“先敵發射”,也就是在進人美軍艦載航空兵打擊半徑之前就能發起攻擊,所以導彈的射程必須要遠;第二,突防能力要強,所以導彈速度得快,要超音速;第三要做到“一擊必殺”,所以,戰鬥部一定要大。按照這個思路,蘇聯很快就研製出了一大批采取不同的製導方式具有不同射程不同的飛行高度和速度的反艦導彈,大概有將近20種之多,戈爾什科夫元帥(1910—198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