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1 / 2)

對人類來說,海洋是個曆久彌新的話題。早在2000多年前,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就指出:“誰控製了海洋,誰就控製了世界。”600年前,我國的大航海家鄭和告誡明宣宗:“欲國家富強不可置海洋於不顧,財富取之於海,危險亦來自海上。”100多年前,美國海軍戰略家馬漢又告訴我們,獲得製海權或控製了海上要衝的國家就掌握了曆史的主動權,國家的強盛、繁榮、尊嚴和安全是強大的海軍從事占領和征服的副產品。當時光走到21世紀,環顧世界,海洋仍是各主權國家發展、競爭的主要舞台,其重要性比起過去有過之而無不及。一方麵,隨著陸地資源的日益枯竭,海洋資源、尤其是海底的油氣資源已經成為各國競相爭奪的目標,為無人島礁大打口水仗、甚至重兵對峙的情況時有發生。就連非國家行為體——海盜也趁機興風作浪,將古老的職業與現代的高技術結合起來,威脅著海上通道的安全和國際貿易的正常實施。另一方麵,海軍作為一個戰略性軍種和海上移動的邊疆,越來越受到重視。僅以東亞為例,近些年來各種大型戰艦、準航母、先進的護衛艦、潛艇、甚至AIP潛艇紛紛下水,一股海軍發展熱正在暗流湧動。方方麵麵的信息提示我們,海洋是越來越熱了。

海洋熱的大潮中當然不能少了中國人的身影。其實回頭看曆史,中國不能算是一個海洋民族,發源於黃土高原的中華文明曆來以土地為安身立命的根本,在我們的概念當中,海角與天涯並列,皇權所及的範圍也僅限於“率土之濱”。然而,從宋朝到清朝初期,中國都是海上“超級大國”,其航海技術是最先進的,海軍規模是最大的,戰艦數量是最多的,戰艦排水量是最大的。鄭和下西洋在當時是史無前例的壯舉。但是,由於清朝政府閉關鎖國,中國的海上優勢很快就蕩然無存,從此,在世界各大洋上幾乎尋覓不到中國人的足跡,中國成為一個有海無防的國家,當帝國主義列強侵略從海上入侵時,中國城門洞開,不得不任帝國主義列強侵略、占領、壓迫和剝削。晚清組建北洋水師,是中國在內憂外患之際的一次掙紮,但這又是一次充滿了悲壯色彩的嚐試,甲午戰爭讓中國在時隔400多年之後對海洋的再次衝擊化為烏有。新中國成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弱小的人民海軍隻能以沿江、沿海為保衛對象,之後雖有所發展,但也隻能局限在近海活動,我們不僅無力走向藍水,甚至連自身海洋權益的維護都成問題,一些遠離大陸的島礁開始遭到周邊國家的蠶食。20世紀90年代之後,以日益強大的綜合國力做支撐,人民海軍開始向大洋、向深藍進軍,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艦艇紛紛服役。

2008年12月,我國更是史無前例地向索馬裏海域派出護航編隊。與此同時,改革開放也使我們與海洋建立起了無法割舍的關係。今天,不僅我們絕大部分的貿易要從海上走,而且海洋資源也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對人口眾多,資源貧乏的中國來說,海洋不僅具有重要的發展意義,更具有無與倫比的安全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