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一 豬的品種識別
人類目前飼養的家豬是由野豬經過長期馴化而來的,距今已有上萬年的曆史。隨著人們生產經驗的積累、社會經濟條件的提升和人們對豬肉產量和品質的需求變化,經過長期自然和人工選擇,家豬出現了一些生產性能較高,適應於當地自然氣候特點,具有某些外貌特征和生產特性的類群,並逐漸形成品種。
一、豬的經濟類型與瘦肉型豬的特點
1.豬的經濟類型
豬的經濟類型可分為瘦肉型、脂肪型和肉脂兼用型三種。這是由於人們根據豬的體形外貌、胴體中瘦肉和脂肪的比例、人們對肉食的愛好,不同地區供應豬的飼料種類的不同,經人們長期向不同方向選育而形成的,是品種向專門化方向發展的產物。
(1)瘦肉型:瘦肉型也稱為肉用型。這類豬的胴體瘦肉多,瘦肉占胴體比例55%以上。外形特點是中軀長,四肢高,前後肢間距寬,頭頸較輕,腿臀豐滿。體長大於胸圍15cm。6~7肋骨背膘厚1.5~3.0cm。瘦肉型豬能有效地將飼料蛋白轉化為瘦肉,且蛋白生長耗能比脂肪低,所以長得快,飼料報酬率高。一般180日齡體重可達到或超過90kg,料重比1∶3左右。長白豬和大約克豬以及我國近年培育的三江白豬、湖北白豬等都屬於瘦肉型品種。
(2)脂肪型:這類豬的胴體脂肪多,瘦肉少,脂肪占胴體比例為40%~50%。外形特點是體軀寬、深、短、矮,頭頸較重而多肉。體長、胸圍相等或相差2~3cm。6~7肋骨背膘厚6cm以上。脂肪型豬由於脂肪多,而脂肪生長耗能多,所以生長慢,飼料報酬率低。我國的兩廣小花豬、海南豬屬於此類。
(3)肉脂兼用型:這類豬的肉脂比例介於脂肪型與瘦肉型之間,外形特點也介於兩者之間,體長一般大於胸圍5cm,背膘厚3~4cm。哈爾濱白豬、蘇聯大白豬、中約克夏豬屬於此類。
2.瘦肉型豬的特點
瘦肉型豬一般性成熟和體成熟較晚,體格較大,生長瘦肉的能力強,而生長脂肪的能力則比其他豬種弱。由於瘦肉型豬胴體瘦肉量高,而飼料轉化率高,對飼料中蛋白質的含量要求較高。
瘦肉型豬背膘薄、皮薄毛稀,故比脂肪型豬耐熱,但耐寒性較差。瘦肉型豬對外界環境條件的變化敏感性強,適應性稍差,有時會發生應激反應,出現應激綜合征。嚴重時,還會引起肌肉變質,出現滲水、鬆軟的灰白色的劣質肉,即PSE肉。之所以有這些缺點,是由於長期向背膘薄、體形長、生長快等方麵選擇的結果。
二、我國主要地方品種
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初完成的豬種資源普查,被認可後公布的豬地方品種有118個,1986年出版的《中國豬品種誌》將地方品種歸納為48個,2012年出版的《中國畜禽遺傳資源誌·豬誌》認定76個,占世界豬品種數的1/3。特殊的生產條件、文化背景及地理環境使中國豬種存在其他豬種沒有或很少的基因或基因組,對世界豬的遺傳育種研究和生產實踐具有獨特的作用。
1.我國地方豬種分類
我國地方豬種按其外貌特征、生產性能、當地自然地理特征、農業生產情況等自然條件和移民等社會條件,大致可分為華北型、華南型、華中型、江海型、西南型和高原型6大類型。
(1)華北型(5個):華北型豬主要分布在秦嶺—淮河以北地區,包括東北、華北、內蒙古、甘肅、新疆、寧夏,以及陝西、湖北、安徽、江蘇等省的北部地區,山東、四川、青海部分地區。該區域內冬季氣候較寒冷、幹燥,飼養粗放,因而豬的體質強健、體軀高大、四肢粗壯、背腰狹窄,為適應冬季寒冷的氣候特點,皮厚多皺、毛粗密、鬃毛發達、毛色多為全黑。主要豬種有東北民豬、黃淮海黑豬、漢江黑豬、沂蒙黑豬、八眉豬等。
(2)華南型(9個):華南型豬主要分布在南嶺與珠江流域以南,包括雲南的西南及南部邊緣,廣西、廣東偏南的大部分地區及福建的東南和台灣省。該區屬亞熱帶氣候,雨水充足,飼料豐富。該類型豬的體軀呈短、矮、寬、圓的特點;皮薄毛稀、鬃毛較少,毛色多為黑色或黑白花,體質疏鬆腹下垂,背腰寬闊而多下凹,繁殖力低,性成熟和體成熟較早。主要豬種有香豬、隆林豬、桃園豬、五指山豬、粵東黑豬等。
(3)江海型(7個):江海型豬主要分布在淮河與長江之間,包括漢水、長江中下遊和沿海平原地區,以及秦嶺和大巴山之間的漢中盆地。該區域交通發達、農業豐產、飼料類型豐富,多為舍飼,因此該地區豬種複雜。江海型豬體形、外貌、生產性能處於華北、華中過渡帶且差異較大,毛色為黑色或有少量白斑,以繁殖力高而著稱。主要豬種有太湖豬、薑曲海豬、虹橋豬、陽新豬、圩豬等。
(4)華中型(19個):華中型豬主要分布在長江和珠江之間,這一地區屬亞熱帶氣候,溫暖、雨量充足、自然條件較好,以水稻種植為主,精料和多汁飼料也很豐富,精料中富含蛋白質的飼料較多,有利於豬的生長發育。這一地區豬與華南型豬在體形和生產性能上較相似,體質疏鬆,背較寬且多下凹、四肢短、腹大下垂、體軀較華南型大,毛稀且多為黑白花。生長較快、肉質較好是該類型豬的主要生產特點。主要豬種有金華豬、大花白豬、寧鄉豬、皖南花豬等。
(5)西南型(7個):西南型豬主要分布在雲貴高原和四川盆地,這一區域氣候溫和、農業生產發達,是水稻、麥、玉米、豆類的主要產區。豬外形特點是頭大、腿較粗短;毛以金黑和“六白”較多,少數為黑白花或紅毛豬。主要豬種有內江豬、榮昌豬、烏金豬(紅毛)等。
(6)高原型(1個):高原型豬分布在青藏高原,高寒氣候,飼料缺乏,終年放牧飼養。豬體形較小,體質緊湊,四肢發達,嘴尖長而直,皮厚毛長,鬃長發達且生有絨毛。主要豬種為藏豬。
2.我國優良地方豬種
(1)太湖豬:太湖豬分布於長江中下遊,江蘇、浙江和上海交界的太湖流域。共有7個類群。其中產於嘉定縣的稱為“梅山豬”,產於鬆江縣的稱為“楓涇豬”,產於嘉興、平湖縣的稱為“嘉興黑豬”,產於武進和靖江縣的稱為“二花臉豬”。還有“橫涇豬”、“米豬”、“沙烏頭豬”,從1974年起統稱“太湖豬”。
太湖豬體形中等,各類群間有差異。以梅山豬較大,骨骼較粗壯,頭大額寬,額部皺褶多、深,耳特大,近似三角形,軟而下垂,耳尖齊或超過嘴角,形似大蒲扇;背腰寬平或微凹,腹大下垂;四肢稍高,大腿欠豐滿;全身被毛稀疏,腹部更少,被毛黑色或青灰色,梅山豬的四肢末端為白色,俗稱“四白腳”,也有尾尖為白色的;後軀皮膚有皺褶,隨著身體肥度的增強而逐漸消失。乳頭一般為8~9對。
太湖豬以高繁殖力著稱,是目前已知豬品種中產仔數最多的一個品種,經產母豬每胎產仔15頭左右,泌乳力高,母性好。成熟早,肉質好,性情溫馴,易於管理。7~8個月體重可達75kg,屠宰率為65%~70%,胴體瘦肉率為40%~45%。太湖豬分布範圍廣,數量多,品種內類群結構豐富,有廣泛的遺傳基礎。肉色鮮紅,肌肉內脂肪較多,肉質好。但肥育時生長速度慢,胴體中皮的比例高,瘦肉率偏低。今後應加強本品種選育,適當提高瘦肉率,進一步探索更好的雜交組合,在商品瘦肉豬生產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2)金華豬:金華豬原產於浙江省金華市的東陽縣,分布於浦江、義烏、金華、永康等縣。金華豬體形中等偏小。額有皺紋,耳中等大、下垂,頸短粗,背微凹,腹大微下垂,臀較傾斜,四肢細短;毛色以中間白、兩頭黑為特征,即頭頸和臀尾為黑皮黑毛,體軀中間為白皮白毛,在黑白交界處有黑皮白毛的“暈帶”,因此又稱“兩頭烏”豬。金華豬按頭型可分為壽字頭型、老鼠頭型和中間頭型3種,現稱大、中、小型。壽字頭型體形稍大,額部皺紋較多而深,結構稍粗。老鼠頭型個體較小,嘴筒窄長,額部較平滑,結構細致。中間型則介於兩者之間,體形適中,頭長短適中,額部有少量淺的皺紋,是目前產區飼養最廣的一種類型。
金華豬繁殖力高,一般產仔14頭左右,母性好,護仔性強,但仔豬出生重較小;在一般飼養條件下,肥育豬8~9月齡體重63~76kg,日增重300g以上。肥育豬在育肥後期生長較慢,飼料轉化率較低。金華豬性成熟早,繁殖力高,早熟易肥,屠宰率高,皮薄骨細,肉質細嫩,肥瘦比例恰當,瘦中夾肥,五花明顯,但後腿欠豐滿。著名的金華火腿就是由金華豬的大腿加工而成。
(3)民豬:民豬原產於東北和華北部分地區,現分布於東北三省、華北及內蒙古地區。按體形大小及外貌特點可分為大、中、小3種類型。體重150kg以上的大型豬稱大民豬;體重95kg左右的中型豬稱二民豬;體重65kg左右的小型豬稱荷包豬。目前的民豬多屬於中型豬,頭中等大,嘴鼻直長,額部有縱行皺紋,耳大下垂;體軀扁平,背腰狹窄稍凹,臀部傾斜,腹大下垂,四肢粗壯;被毛全黑,冬季密生絨毛,鬃毛發達,飛節側麵有少量皺褶。乳頭7~8對。
民豬性成熟早,母豬4月齡左右時出現初情期,母豬發情征象明顯,配種受胎率高;分娩時不讓人接近,有極強的護仔性。初產母豬產仔數11頭左右,經產母豬13頭左右。民豬有較好的耐粗飼性和抗寒能力,在較好的飼養條件下,8月齡體重可達90kg,屠宰率為72%左右,胴體瘦肉率為46%左右。
民豬是我國東北和華北廣大地區在寒冷條件下育成的一個曆史悠久的地方種豬。它具有繁殖力高,護仔性強、抗寒能力強、體質健壯、脂肪沉積能力強和肉質好等特點,與其他品種雜交均獲得良好效果。新金豬、吉林黑豬、哈白豬和三江白豬等都是用民豬與其他豬種雜交培育而成。
(4)榮昌豬:榮昌豬主產於重慶榮昌和四川隆昌兩縣,後擴大到永川、瀘縣、瀘州、合江、納溪、大足、銅梁、江津、璧山、宜賓等縣、市。
榮昌豬體形較大,被毛除兩眼周圍或頭部有大小不等的黑斑外,其餘均為白色。是我國地方豬種中少有的白色豬種之一。榮昌豬頭大小適中,麵微凹,耳中等大、下垂,額部皺紋橫行,有漩毛,體軀較長,發育勻稱,背腰微凹,腹大而深,臀部稍傾斜,四肢細致,結實,鬃毛潔白、剛韌。乳頭6~7對。
榮昌豬平均日增重488~623g,以7~8月齡體重80kg左右出欄為宜,屠宰率為69%,胴體瘦肉率為42%~46%。榮昌豬肌肉呈鮮紅或深紅色,大理石紋清晰,分布較勻。初產母豬產仔數為8.56頭,經產母豬產仔數為11.7頭。榮昌豬的鬃毛,以潔白光澤、剛韌質優載譽國內外。榮昌豬以適應性強、雜交效果好、遺傳性能穩定、胴體瘦肉率較高、肉質優良、鬃白質好等優良特性而馳名中外。1957年,榮昌豬被載入英國出版的《世界家畜品種及名種辭典》,成為國際公認的寶貴豬種資源。
(5)香豬:香豬是中國小體型地方豬種。中心產區在貴州省從江縣、三都縣與廣西環江縣等,主要分布在貴州、廣西兩省(區)接壤的榕江、荔波、融水及雷山、丹寨等縣。
香豬體軀矮小,毛色多全黑,有“六白”或“六白”不全的特征。頭較直,耳小而薄,略向兩側平伸或稍下垂,體軀短,背腰寬微凹,腹大豐圓下垂,後軀較豐滿,四肢短細,乳頭5~6對。
香豬6月齡體高40cm左右,體長60~75cm,體重20~30kg,相當於同齡大型豬的1/5~1/4,平均日增重僅120~150g。成年公豬體重為37.4kg,母豬體重為40.0kg。母豬概數(整數)產仔數為4~6頭。38.9kg育肥豬屠宰率為65.7%,胴體瘦肉率為46.75%。體重達30~40kg時為適宜屠宰期。
香豬早熟易肥,皮薄骨細,肉質鮮嫩,哺乳仔豬與斷乳仔豬肉味香,無奶腥味和其他異味,加工成烤豬、臘肉,別具風味與特色。香豬是我國向微型豬方向發展,用作乳豬生產等很有前途的豬種與寶貴基因庫。
(6)藏豬:藏豬產於青藏高原,主要分布於西藏的山南、昌都、拉薩,四川的阿壩、甘孜,雲南的迪慶,甘肅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及青海等地。藏豬被毛多為黑色,鬃毛長而密,被毛下密生絨毛;嘴筒長直,呈錐形;麵窄,額部皺紋少。耳小而平直,便於轉動。體小而短、胸狹,背腰平直或微弓,腹線平直;後軀高於前軀,臀部傾斜。四肢結實,蹄質堅實、直立;乳頭多為5對。
因飼養條件差,藏豬的生長發育極為緩慢,放牧條件下,成年公豬體重約43kg,成年母豬約35kg。6月齡公豬體重為14kg,母豬13kg。屠宰率不超過60%,但胴體瘦肉多,肉味香。藏豬多為放牧飼養,初產母豬產仔4~5頭,3胎後可達6頭,出生仔豬體重0.4~0.6kg。藏豬適應高原氣候和終年放牧的粗放飼養。
3.中國地方豬種的種質特性
在品種形成過程中,因為地理環境、飼料類型、飼養方式及選種選育的差異,與國外豬種相比中國地方豬種具有許多獨特的種質特性。
(1)繁殖力高:中國地方豬種性成熟早。嘉興黑豬、二花臉豬、薑曲海豬、內江豬、成華豬、東北民豬、金華豬、大圍子豬等,母豬初情期平均3月齡左右,最早的薑曲海豬為36日齡;性成熟日齡平均為4月齡左右,其中薑曲海豬為76日齡。而外國豬種如長白豬和杜洛克母豬的初情期為6~7月齡。公豬精液中首次出現精子的年齡也遠比外國豬種早,如二花臉豬為60~75日齡,而大約克夏豬為120日齡。
中國地方豬種的排卵數多,上述豬種平均初產為15.44頭,經產為20.75頭,都較外國品種高。中國地方豬種產仔數多,世界最高產的太湖豬,初產13.48頭,經產16.65頭,母豬奶頭8~9對。
中國地方豬種與外國豬種比較,還具備發情明顯、受胎率高、繁殖障礙疾病少、泌乳量高、母性好等優良特性。
(2)肉質好:肉質性狀一般以肉的嫩度、風味及色澤來衡量。肉質的好壞與生長速度、產肉量及飼養方式有關。在品種選育時,長期對產肉效率的追求導致現代高產瘦肉型豬種肉品質下降。
國外一些高度培育的瘦肉型品種和品係,具有生長快、飼料轉化率高和瘦肉產量多的優點,但肉質不佳,PSE肉比率高,給養豬產業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而中國地方豬種肉質優良,肌肉嫩而多汁,肌纖維較細,密度較大,肌肉大理石花紋分布適中,肌內脂肪含量高於國外豬種,並含有較多的揮發性脂肪酸,烹調時產生特殊的香味。這一特性將成為我國豬肉競爭國際市場的優勢條件之一。
(3)抗逆性強:我國幅員遼闊,自然環境類型豐富,豬種在長期的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過程中形成了對外界不良環境條件的良好適應能力。
在極端不良的氣候環境和飼養條件下,我國地方豬種具有較強的抗逆性,主要表現在抗寒、耐熱、耐粗飼、耐饑餓、能適應高海拔生活環境等方麵。
(4)生長緩慢、早熟易肥、胴體瘦肉率低:中國地方豬種生長速度較慢,育肥期平均日增重大多在300~600g,大大低於國外引進豬種日增重750~800g水平。中國地方豬種初生重小,平均隻有700g左右,低於國外引進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