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養豬在國民經濟中的意義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畜牧業是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攝取動物蛋白的主要來源。在畜產品中,舉足輕重的是肉食。縱觀近年的肉食消費結構,豬肉占65%左右。肉製品在各級政府的“菜籃子”工程中占有重要份額。豬是多胎、雜食動物,能充分利用各種飼料資源,生產周期較短,是平均頭存欄產肉量最高的家畜。國內外資料表明,每當肉食緊缺或肉食需求增加時,總是首先發展養豬來增加肉類產量。在我國素有“豬為六畜之首”和“糧豬安天下”之說。養豬生產在國民經濟中意義重大。
1.為人民生活提供肉食豬肉營養豐富,消化率高(75%),高於羊肉、牛肉和雞肉;口味好,適於各種烹調加工,是上好的肉食品。
2.為工業提供原料豬渾身是寶,除了提供肉脂產品外,豬的鬃、皮、骨、腦、內髒等是毛紡、製革、製藥、化學、食品等工業的重要原料。
3.出口換取外彙活豬、豬肉、火腿、豬鬃、豬皮、腸衣等是我國重要的出口換彙產品。
4.為種植業提供優質有機肥料一頭豬一年可排糞尿2000kg,其中含氮7.5kg、磷3kg、鉀6kg。豬糞中含有大量的有機質,可改善土壤結構和理化性狀。長期使用化肥易使土地板結,在目前化肥中的氮、磷利用率隻有50%左右的情況下,化肥也是較大的氮、磷汙染源,合理地施用農家肥,可減少化肥用量。這樣,可以改良土壤和減輕氮、磷汙染,有利環保。
5.發展農村經濟,富裕農民我國養豬曆史悠久,飼養普遍,可以充分利用農村自然資源和大量農副產物。目前,我國不少地方的養豬生產及相關產業已成為當地經濟支柱。養豬生產是調整農村生產結構、振興農村經濟、富裕農民的一條重要途徑。
二、國內外發展概況
1.國外發展概況
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世界豬的存欄頭數與豬肉產量呈增長趨勢,養豬生產在一些養豬技術先進國家,已成為一個商業生產部門。豬場數量減少,養豬規模擴大。養豬生產已趨向集約化、專門化、工廠化。應用最新的選育方法育種,利用品種減少,少數幾個肉用型品種成為主要品種。生產中充分利用雜種優勢,建立了完善的雜交繁育體係。飼料工業發展迅速,自動飼喂設備逐漸普及。豬舍環境控製能力逐步提高,飼養管理技術不斷改進。母豬年產仔窩數增加,豬肉產量持續增長。
世界養豬業存在區域性的特點,發展很不平衡,亞洲養豬數量和豬肉產量居各大洲之首。在亞洲,主要是中國和日本的豬肉產量增長較快。西歐、北美和中美洲也是豬肉的主要產地。美國、加拿大、法國、丹麥、英國、荷蘭等養豬業發達國家的豬肉生產力已相當高,豬肉生產趨於穩定。而發展中國家豬肉生產和消費增長較快,養豬生產水平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
2.我國發展概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養豬業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2011年,出欄肉豬6.617億頭,豬肉出欄率達138.5%,豬肉產量5053萬噸,人均占有量接近40kg。豬肉消費逐漸由追求數量的溫飽型向追求質量安全的小康型轉變。
我國生豬主要產區集中在長江流域、中原、東北和兩廣等地,2009年2月農業部發布了《全國生豬優勢區域布局規劃(2008—2015年)》,在全國確定了437個生豬優勢區域優勢縣,規模養豬在生豬主要產區迅速發展。我國是養豬大國,飼養數量占全世界總量的近1/2,我國養豬生產的穩定發展不僅關係到國內豬肉消費市場的供應,對國際養豬業也有重要影響。
我國養豬業已從速度增長型向效益增長型轉變,與先進國家比較仍存在較大差距,主要是群體生產水平較低,生產的標準化和安全性有待提高,疫病防控和環境保護亟待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