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生態文明的價值根據生態文明或保護自然的價值根據是什麼?在對此重大問題的討論中表現出自然中心主義和人類中心主義的尖銳對立。李明華教授聲稱,生態文明顛覆了主觀價值論。同主觀價值論相反,生態文明觀認為,在人類誕生之前,自然界就是一種有價值的存在。孟憲俊和趙安啟教授亦肯定自然界自身具有價值,但他們否認自己是自然中心主義和人類中心主義,認為人和自然都不能成為中心,人和自然的和諧共生是高於人和自然的新價值觀。
自然具有內在價值嗎?自然的內在價值是不是保護自然的不可或缺的倫理性根據?若不把自然的內在價值作為保護自然的根據,應在何處尋求根據?日本學者高田純教授在回答自己提出的這些問題時指出,自然本身並不具有內在價值。自然中心主義堅持的自然具有獨立於人對自然的價值關係和評價之外的內在價值的觀點,屬於樸素的價值實在論。它正在被中日學者所克服。但與人類中心主義相區別,高田純主張人對自然應具有義務。羅浩波教授則極力捍衛人類中心主義。他認為,人類中心主義中的主體規定有三個層次:在人與自然關係上以人為中心;在人與人關係上以人類整體利益為中心;在當代人和未來人關係上以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為中心。日本學者岩佐茂教授等則主張人與自然共生和諧的價值觀。
5.全球化與價值衝突全球化過程伴隨著多元文化價值的並存和衝突,與會學者對此極為關注。日本著名哲學家岩崎允胤教授強烈遣責美國對伊拉克的非法軍事占領和小泉首相向伊派遣自衛隊的行徑,呼籲為了人類及其生存的尊嚴,價值哲學應關注人的價值的研究。劉奔教授指出,現在世界“文化市場”日益變成“文化冷戰”的戰場,美國的中央情報局實即美國的“中央宣傳部”,是全球“文化冷戰”的策源地。日本學者島崎隆教授主張以多文化共生的價值觀揚棄歐洲近代建立的所謂普遍性的合理主義價值觀。他主張在民族共同體等之內恢複同一性的具體的個人。各文化中的具體個人有相互認可(源自黑格爾)的必要性。北村實教授則主張用新普遍主義來解決價值多元性和普遍性的對立。新普遍主義既尊重共同體價值的特殊性,又容許因曆史、地域差別而產生的變化的存在。單純的價值多元性會導致相對主義和虛無主義,而單純的價值普遍性則會走向獨斷主義,新普遍主義價值觀綜合了二者,能夠解決全球化中的價值衝突。本次研討會似乎顯示出價值哲學研究的人學轉向、生態哲學轉向和現實轉向。
(原載《哲學研究》2004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