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四十七、全球化進程中的文化意識形態分析(1 / 3)

陳勝雲

(上海行政學院哲學所副教授、哲學博士)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意識形態的形構,一方麵有賴於經濟、政治等其他維度全球化的推動,同時,文化意識形態的全球性變革為經濟、政治等維度的全球化提供了人類體驗全球網絡的意義結構,這使全球化過程不斷深化。對全球層麵上形構的文化意識形態加以反思,其目的在於使全球化進程逐漸離斷其自在模式,並向全球化的合理化形態開放。

一、全球化過程中的文化現代性變遷

近代以來的西方文化意識形態與民族國家的形成和成熟相適應,具體地說,它是與宗教改革相聯係的。商業和製造業的經濟活動加上長期與宗教原理相對的科學發現,加劇了宗教的分裂,進一步削弱了羅馬教皇和其他宗教機構的地位,而這些機構曾經是中世紀歐洲文化意識形態統一的基礎。在此基礎上,民族國家最終代替了多民族的封建王國、諸侯、宗教領地和舊帝國體製,而民族國家文化意識形態通過獨立的領土來維持人們對民族國家的認同。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隨著民族國家現代性職能的削弱,民族國家文化意識形態認同僅僅靠國家所施加的精英文化意識形態灌輸顯得越來越乏力:“不管是對個人來說,還是對社會群體來說,要想按照民族、性別、年齡或其他任何類別區分等等的嚴格限製來斷定自己的身份,是越來越困難了。”一定意義上,我們認為,當下全球化現實已經部分地改變了民族國家文化意識形態的現代性認同模式,或者說,民族國家文化意識形態的現代性認同已經經曆著自身的危機。

民族國家文化意識形態認同上的危機的產生,既有文化本身的原因,同時也離不開經濟、政治因素的作用,因為全球化是一組力量而不是單一的力量存在。由此帶來的一個結果是,在民族國家內部出現一種新的認同形式和生活方式,而且它們往往與傳統意義上民族國家的文化意識形態認同相背離。

首先,市場力量的擴張,侵蝕著民族國家力量的邊界,個人行動的自主性獲得了空前的提高,使人們對民族國家這個共同體的依賴程度有所減小,由此削弱了國家存在的理念基礎。其次,就政治與國家安全而言,民族國家現代性的地緣政治前提遭到了削弱。在現實中,一種特定的超越民族國家傳統治理邊界的政治空間正得到有效的建構,同時,與這種新國際政治形態相適應的跨國政治文化形態也在形構,一種政治上潛在的強大世界性公民的自我意識正在形成。

再者,更為直接的是,全球化現實中,信息和通訊技術的迅速發展壓縮了全球時空,使得全球化主體在收集信息、製定決策和執行政策的過程中有時候不再需要考慮國家的領土界限。於是,以民族國家文化意識形態為基礎的想象中的文化共同體,基於信息網絡越來越脫離國家政府的有效控製並由此變得十分脆弱:“國家政府管理文化信息和文化發展的環境及其能力發生了變化;控製策略的成本和收益已經不可避免地出現了變化。”

最後,全球化問題的出現和日益嚴重以及全球社會運動的興起,也推進了全球意識形成與成熟,並對民族國家文化意識形態認同模式提出了挑戰。

可見,伴隨全球化而來的是世界文化圖景的變遷,它意味著現代性所依據的領土社會化和文化知識的製度原則的瓦解。因此全球化不僅意味著經濟發展的跨國化、全球網絡化,也不僅意味著政治影響的全球性,而且它還在更大的程度上意味著我們生存其中的世界圖景不再完全以地區、民族國家和領土來界定:全球化的進程使各民族國家文化意識形態自身的本質特征或文化身份變得愈來愈模糊乃至有所喪失。

二、全球性文化意識形態塑造

民族國家在文化意識形態方麵組織社會生活的重要性日益下降,並不意味著市民社會的階層現象的終結,而隻是意味著,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們再也不能把它們簡單地鎖定在民族國家這樣一種以地域為界限的社會性結構內:“在生活的機會較多地取決於形形色色的跨國聯係而較少取決於民族國家政治結果的地方,我們就不能夠再期望會在一種階級基礎上生長出社會連帶主義式的政治利益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