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勝戰計(1)(1 / 3)

第一計瞞天過海

【原文】

備周則意怠;常見則不疑。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太陽,太陰。

【注釋】

備周則意怠:防備得周全嚴密,往往容易大意。

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機密往往隱藏在公開的事物裏,而不在公開事物的對立麵上。

太:極,極大。

【譯文】

防備得周全嚴密,往往容易大意,常見的事情就不會引起懷疑。機密往往隱藏在公開的事物裏,而不在公開事物的對立麵上。極大公開的事物裏有極大的機密。

【戰例】

公元589年,隋朝將大舉攻打陳國。這陳國乃是30年前陳霸先所建,國號為陳,定都於建康,也就是現在的南京。戰前,隋朝將領賀若弼因奉命江防,經常組織沿江守備軍調防。每次調防都命令軍隊於曆陽(今安徽省和縣一帶)集中。還特令三軍集中時,必須高舉旗幟,大張旗鼓,虛張聲勢,以迷惑陳國。果真陳國虛實難辨,起初以為大軍來犯,全國兵馬傾城而出,準備迎戰。可是不久,又發現是隋軍調防,並沒有來犯,陳國便撤回大部隊。如此三番五次,隋軍調防頻繁,蛛絲馬跡半點不露,陳國也司空見慣,防備鬆懈。直到隋將賀若弼大軍渡江而來,陳國也未有察覺。隋軍從天而降,令陳軍來不及防備,隨後,一舉奪取陳國的南徐州。

【賞析】

本計是指人們平時對待事物,由於對某些事物習以為常了,也就沒有了懷疑,慢慢地滋生出鬆懈、大意,是一種以假隱真的疑兵之計,用作戰爭偽裝或掩蓋某種軍事行動,以達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致勝目的。

第二計搖圍魏救趙

【原文】

共敵不如分敵,敵陽不如敵陰。

【注釋】

共:集中的。

分:分散,使分散。句意:打集中的敵人,不如設法分散它而後再打。

敵:敵,動詞,攻打。句意為先打擊氣勢旺盛的敵人,不如後打擊氣勢旺盛的敵人。

【譯文】

進攻集中的敵人,不如分散它而後再打;攻打勢氣旺盛的敵人,不如攻打虛弱的敵人。

【戰例】

之一

公元前猿緣源年,魏惠王為解失中山國的仇恨,便派最為器重的大將龐涓前去攻打趙國。這中山國原本是東周時期魏國北鄰的小國家,後來歸降於魏國,沒過多久趙國乘魏國國喪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中山國給攻占了。魏大將龐涓認為中山國是“鵝卵石”的小地方,離趙國比較近,不如直接攻打趙國都城邯鄲,這樣又解以往的仇恨又能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魏惠王認為這種計策可行,就滿心歡喜地答應大將龐涓的計策,隨即撥些人馬供龐涓調遣使用,然後大軍直逼趙國,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王在這生死麵前隻好向齊威王求救,並向齊威王承諾等到解圍以後,以中山國作為報酬送給齊國。齊威王同意相助,他令田忌為大將,並重用從魏國救下的孫臏為軍師,統兵出發。孫臏曾與龐涓同窗之交,對用兵之道,都非常精通。魏王用以重金聘請孫臏留在自己的身邊出謀劃策,當時龐涓也在事奉魏王。龐涓自認為才能不如同窗孫臏,嫉妒他的才能,遂謀害孫臏,並在他臉上刺字,目的就是讓孫臏不能自由行走,又無臉見人。後來孫臏裝瘋賣傻,遇得齊國使者在危難中得以相救,才能夠逃到齊國。這是一段關於龐涓殘害孫臏的陳年往事。田忌與孫臏率兵進入魏、趙兩國交界的地方,田忌要直取趙國都城邯鄲,孫臏就對田忌說:

“要解開亂成一團的繩子,不可以用拳頭打它,要解開打鬥,就不能參與雙方的打鬥,解除糾紛要抓住雙方的要害,伺機出擊,雙方因受到牽製才能自然解開。現在魏兵將大舉進攻趙國,其國內力量很薄弱。如果我們現在乘機去攻打魏國,那麼龐涓必定撤軍回來進行自救,如此一來邯鄲之危不費一兵一卒而得到解圍。

我們應在途中埋伏襲擊龐涓軍隊,其軍必然遭到慘敗。”田忌依計施行。果然,魏軍離開邯鄲,歸途中遭遇伏擊與齊國戰於桂陵,魏軍因長途跋涉變得疲憊不堪,根本無力與對方交戰。最後,魏軍輸得一敗塗地。龐涓十分狼狽地收拾殘敗餘部,逃回魏國。這次交戰齊軍大勝,趙國之危自然解除。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圍魏救趙”的故事。又過十三年,齊、魏兩軍再度相遇戰場,龐涓又中孫臏的埋伏,自知才不如人,魏軍慘敗後,他遂自殺。孫臏因此名揚天下,兵法被後人相傳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