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最近近一千年的曆史,都告訴了人們,知識是重要的,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知識,科技從哪裏來?當然是教育的衍生品,所以再窮不能窮教育。雖然也有一句再窮不能窮孩子,但是現在的大環境,讓當局者完全說不出這句話。
能夠在昌都這裏,在四大衛星城中都普及了九年製的義務教育,已經是帝國高層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才協調統一出來的結果。明麵上是處於中都的先帝憂心憂國,寄希望於教育,指望自己的民眾們能夠為了帝國的崛起而讀書,而奮鬥,所以召集了四大軍區的特使,由百餘名已經年老但是一心向著皇室的老教授,老的知識分子聯名上書給皇帝,再由皇帝借由“知識興國”,而傳達了“即使付出再大的代價,也要將九年義務製教育推行下去”的號召,並且百年難得的突破種種困難,發出了那原本出了京都百裏不相識的聖旨,也因為民眾們確實萬眾期待,四大軍區不得不耗費巨資,在自己治下開始廣建小學,初中,為了那些連稅都交不起的貧民們修建學校,招聘老師。史上稱此次事件為“百人上書”!為貧民的受教育權作出了實質性的一部。
在昌都,近兩千萬的人口都集中在周邊的四大衛星城中,大部分的貧民們交不起睡,衛星城中的各種基礎設施跟主城中,那完全不是一個級別的,但是人這種生物,真的是非常的頑強。其實一直說小強真的是生命力頑強的生物,其實人類更在其之上,隻要讓人類餓不死,種種惡劣的環境都能夠用勤勞的雙手去改造,去適應,去慢慢的改變周圍的環境,甚至能夠通過多少年的進化來改變自身,去適應環境。所以哪怕衛星城中的設置再差,但是那麼多的人口,就這樣活著,並且活得有滋有味。
在“百人上書”之後,政府開始在皇帝那帶頭省吃儉用,節約自身將錢捐獻給教育事業的號召下,開始了大建設,整個計劃要在四座衛星城統稱為外城的區域內共建設五十所小學,四十所初中,強製性的拆遷,建設,雖然產生了種種的矛盾,但是最起碼的教育讓人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自己的孩子能夠接受教育,能夠成才,說不定有的一日自己也可以搬到內城中的希望。
但是整個昌都所有的高中全部都在內城,而昌都大學和昌都理工大學更是由原來的西北兩座最好的城市改建而來,那不光是整個昌都,也是整個西北地區人民最高的殿堂級學府,走進了這裏,也就意味著在這個生產力嚴重不足的社會走到了上流人士,不會再用為了吃穿發愁,不會再為了明天睡哪裏而擔憂。
昌都第三中學,是一所高中。建校多年來,雖說比不過昌都中學,和昌都第一中學,但是也還算不錯。學校坐落於整個昌都內城的西麵,占地麵積並不大,不過幾棟教學樓,加上中間一個操場,但是那每年限招學生數目的規定,也讓這所能在昌都排前幾的學校每到了招生季都人流如潮,各種人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時候就到了,但是在學習已經過完了一半,寒假已經放過之後,突然插進高三部的,這在整個三中曆史上還真的沒有過,所以當那個怪人出現在三中的當天放學前,整個學校就已經都知道了他的名字,方道德。
所有的三中學生都覺得方道德很奇怪,作為一個在放完寒假後開學第三天的上課過程中,由三中副校長親自的領進了高三六班的人物,不禁讓人刮目相看,大家都在猜測這是誰家的公子哥,但是看見那呆滯的麵孔,比班裏那些好不容易從外城考進來的貧困生穿的還不如的衣著,以及濃重的不知道哪裏的口音,都讓一開始還對他很有興趣的姑娘們大失所望。
站在講台上,一身單薄T恤的方道德隻是簡簡單單的說了句,“大家好,我叫方道德”便不顧正在上課的班主任語文老師的目光以及還站在門口的副校長,直接走到了最後的位子上坐了下來,那呆滯的眼神讓班裏的幾個靠著父母的本事進來混日子的男孩子頓時很不爽,於是下課後就跟很多學校裏一樣的,所謂的天台見就出現了。當下一節語文課,班主任發現自己課上那幾個平時調皮搗蛋不是玩遊戲,就是調戲同班女同學或者埋頭大睡的幾個學生竟然連自己的課都敢翹了,不禁勃然大怒。那已經年老色衰的更年期中年婦女的憤怒可想而知,但是當好不容易在天台找到那幾個渾身找不到任何受傷的痕跡,一點點血跡都沒有,但是就是昏迷不醒的幾個少年之後,也驚呆了。趕緊送往了醫院,同時看向了方道德,經自己班上的同學告訴,那幾個昏迷的壞孩子,就是下課讓方道德上天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