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已到了習慣上該結婚的年齡,她父親為她物色了一個青年,她得知後經曆了一次嚴重的危機。求知欲望和獨立生活的追求同對父親盡孝的思想發生了痛苦的衝突。
——陳雞澤《陳衡哲傳略》
陳衡哲傳略
陳雞澤 譯
〔譯者前言〕今年是我二姊陳衡哲(1890—1976)誕生100周年,她於1976年1月7日在上海逝世,終年86歲。生前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海市委員會曆屆委員。1969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的《中華民國人物傳記詞典》(Bioqraphical Dictionary of Republican China)有“陳衡哲”條(見該詞典第一卷第183—187頁)。大約1961年前,衡哲曾示我她用英文寫的自傳前幾章,這篇辭條完全可能大量采用這自傳的內容,所以我認為它對陳衡哲生平的陳述是符合事實的,對她的評論也屬公允的,可供研究她的人參考。特譯出以紀念她的百年冥壽。對原文中的個別疏漏和謬誤,在譯文中作了修訂補充和說明。
陳衡哲(1890年7月12日—1976年1月7日)是中國第一位女教授,曾在北京大學和東南大學任教。她是胡適早年的合作者,用白話文寫短篇小說和詩。她還在很多雜誌上發表文章,並創辦了《獨立評論》。她和任鴻雋(叔永)結婚。1949年在上海定居。
她原籍湖南衡山,生於江蘇常州。祖父陳鍾英(槐庭),父陳韜(季略)都做過地方官員,也都是知名學者和詩人。陳韜的母親(趙氏——譯者注)和他的夫人莊曜孚(宦史)都是有造詣的畫家。陳衡哲就在這樣一個有學術有教養的家庭環境內成長。她有一個姐姐兩個弟弟和四個妹妹。
陳衡哲1903年初次離家時才十三歲,此後七年裏她接受了中國傳統的基礎教育。她的三舅父莊蘊寬(思緘)對她影響很大。莊的家族是常州一個望族,有著悠久的學術和社會工作傳統。他精通國學,其探索精神促使他研究西方科學和文化,並對之備極推崇。他將兩種婦女作對比,即那些離開祖國來中國服務的受教育的西方婦女和處於從屬地位的中國婦女,他認為前者應是衡哲的榜樣。莊思緘有一種理論,認為有三種人:一種自己創造自己的未來,一種滿足於命運對自己的安排,一種對自己的遭遇忿恨但無能為力。他預言陳衡哲會成為第一種人。他告訴她,要做一個自由人必須有知識,不僅要有中國的傳統知識,還要進新式學校以便求得西方的知識。他強調:年輕一代人,必須力求比老一代人更多地了解世界。她聽了舅舅這番話,產生了學習和獨立的願望。
1911年之前,當她父親被派到四川任官職時,父母知道陳衡哲有接受現代教育的抱負,同意她跟著在廣東的舅舅莊思緘生活。可惜她還太小,不能進入那裏僅有的一個接受女學生的新式學校,這是一個醫科學校。舅舅隻好親自教她讀報、讀雜誌、讀新式課本。他還請了一位家庭教師教她算術。她從舅舅談話中還學到很多包括從科學到道德行為的各種觀念。莊思緘後來調到廣西南部廉州做新軍的官員。他雖然忙,卻沒有忽略對甥女的教導。但家庭教育隻能是權宜之計,因此當她舅母回江蘇探親時,就把她帶到上海進學校。他們送她去的學校是莊的朋友蔡元培創辦的愛國女學。不巧蔡離開了上海,這所開展女子教育的先驅學校關閉了。陳衡哲轉到新辦的另一所學校,上了三年學。這所學校水平低,她隻學了一些英文,其他學得很少。
陳已到了習慣上該結婚的年齡,她父親為她物色了一個青年,她得知後經曆了一次嚴重的危機。求知欲望和獨立生活的追求同對父親盡孝的思想發生了痛苦的衝突。最後,她得到父親的許可,退了婚約。1912年當她仍為自己反抗父親這一行為而感到不快時,經濟上的困難和對所讀的那所上海學校的不滿使她離開上海。她從上海到蘇州附近的一個小城(常熟——譯者注)大姑母家。比她父親大二十歲的大姑母(名陳德懿——譯者注)是一個非凡的女性。她身體健壯,精神飽滿,整天忙家務之後,晚上還讀書到清晨三點,六時起床服侍公婆,她是一位好書法家,一個主持大家庭極有效率的主婦,做一手好菜,熟悉中國詩詞、曆史和傳統醫藥。但由於丈夫和兒子們都吸鴉片,家庭生活不愉快。她鍾愛陳衡哲,堅強的姑母鼓舞了失望中的侄女。1914年春,她在一個朋友的家館裏為陳衡哲找到一份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