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1 / 2)

陳衡哲(1890~1976),原名陳,字乙睇,祖籍湖南衡山,生於江蘇常州,現代著名學者、作家。

陳衡哲祖父陳鍾英(槐庭)育有十二個子女,伯父陳範(《蘇報》館主)、父親陳韜都是名重一時的學者、詩人。祖母趙氏和母親莊曜孚是造詣深厚的畫家。陳衡哲母親曾師從惲派畫家袁毓卿學畫,擅長惲派沒骨花卉,畫名甚著。除文化教養外,陳家亦是官宦之家。陳衡哲祖父和父親都做過地方官,她就在這樣一個書香、官宦世家長大成人,排行第二,上有一個姐姐,下有兩個弟弟、四個妹妹。

1903年,十三歲的陳衡哲初次離家,此後七年,接受了中國傳統的基礎教育。其間,三舅父莊思緘對其影響深刻。莊家乃常州望族,“有著悠久的學術和社會工作傳統”。莊思緘本人不僅精通國學,而且對西方科學和文化亦極為推崇。他對陳衡哲寄予厚望,希望她長大做獨立的知識女性。陳衡哲日後回憶:“他(舅舅)常常對我說,世上的人對於命運有三種態度,其一是安命;其二是怨命;其三是造命。他希望我造命,他也相信我能造命,他也相信我能與惡劣的命運奮鬥。”

在舅父影響下,陳衡哲開始其“造命”人生。正是這份“造命”的態度,讓陳衡哲在諸多才情耀世的民國女子中,以自己獨特的貢獻而成為至今活在人們口頭的傳奇。作為學者,陳衡哲是中國第一個女教授;作為作家,她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白話文學第一人。

1914年夏,陳衡哲考取美國著名的瓦沙女子大學,是現代中國第一批留美女學生之一,專修西洋曆史,兼修西洋文學。留學期間結識了胡適、任鴻雋、楊杏佛、朱經農等人,並以“莎菲”為筆名發表文章。1919年陳衡哲從瓦沙畢業,次年在芝加哥大學獲得碩士學位。1920年,陳衡哲回到國內,應蔡元培之邀,在北京大學任西洋史教授。陳衡哲成為北大第一位女教授,也是現代中國第一位女教授。同年,陳衡哲與任鴻雋結婚。婚後,陳衡哲辭去北大教職跟丈夫到了上海。1924~1925年,任鴻雋被任命為南京國立東南大學副校長,陳衡哲在該校教授西洋史。此後,因忙於家務和寫作,不得不放棄了教學。1930年,陳衡哲曾回北大講授西洋史一年。作為民國知識女性,陳衡哲在民國高等學府就這樣留下“三進三出”的人生軌跡。這裏邊,自然也有著一個傑出女性在男權社會努力“造命”的諸多無奈。身為女性,陳衡哲擔負著母親、妻子、教授等多重角色,不時隨夫輾轉,常感分身乏術,而不得不放棄教職。

然而,陳衡哲身上有著鮮明的女性意識,她認為母職和獨立人格,應該同時發展。她最看不起那些擁有受教育機會而不求上進,依附在男人身上成為分利之人的女人。在這一點上,陳衡哲對於今天的年輕女性如何認知自己的命運來說,同樣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某種意義上,成為當代女性自我觀照的一麵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