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海戰趣聞(5)(1 / 3)

除了豐富的自然資源外,在軍事上北極地區對周邊國家和全世界都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1958年和1963年美國和前蘇聯核潛艇分別在北極冰層下進行了具有曆史意義的航行,並衝破重重險阻在北極點破冰而出。美國人和前蘇聯人以生命作代價在堅硬的冰層下、在兀立的浮冰之間浮出海麵,不僅是為了尋求刺激,而且是用他們的生命驗證北冰洋在戰略上的價值。因為北冰洋海底地形非常複雜,潛艇潛伏在潮溝後麵很難被發現。如果占據了有利地形,進可攻,退可守。所以掌握了北冰洋的地形,就可以說是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

凡是有條件參與北極調查的國家都不甘落後,各國都盡一切努力在北極占上一席之地,以期將來在北極問題上取得發言權。20世紀60年代以後,環北極陸基站的數目迅速增多,尤其是以單一學科目標為主的小型站已連片成網。80年代以後,大型的綜合觀測研究站相繼在北極建立起來。90年代,全球極地科學研究邁進了新的時代。1990年,美國、前蘇聯、加拿大、丹麥、冰島、挪威、瑞典和芬蘭8個極地國家發起並簽署成立了非政府的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來協調管理北極事務。隨後又有英國、法國、德國、日本、荷蘭、瑞士和波蘭7國相繼加入。我們的鄰國日本也不惜血本,遠涉重洋,籌劃在北極建立科學考察站。

中國是除了環北極國家外,距離北極較近的大國。在一些西方人的眼裏常常是把北極點和中國聯係在一起的。北極的土著人為因紐特人,他們跟中國人一樣也是黃皮膚、黑眼睛。據考證因紐特人的祖先與中國人血緣很近,最早的因紐特人可能就是從中國過去的。此外,北極的變化也影響到中國的自然環境。比如說,每年來自北極上空的冷氣團和來自赤道上空的暖氣團在我國上空交彙,是造成我國長江流域災害的主要原因之一。於是我國也開展了對北極的研究工作。1995年5月“中國首次北極點科學考察隊”登上了北極。

1909年,當皮爾裏將軍在北極點豎起美國國旗之時,曾經有人擔心過美國人要占領北極。但一則由於北極不是陸地,而是冰封的海洋,並且隨著海流移動,因而不適宜占領。但是圍繞北極海域的陸地已為其沿海國劃分完畢。而關於北極的領土主權問題,早年就存在著一係列的爭議,如對挪威和丹麥有爭議的東格陵蘭島,由常設國際法院於1933年判給了丹麥。目前涉及北極陸地的領土,包括島嶼的爭論已基本解決,但對主張擁有北極領土的所謂扇形原則,仍是有爭議的。

“扇形原則”和“扇形理論”最早是由加拿大議員1907年正式提出的,作為加拿大對所有北極島嶼主權要求的基礎。加拿大議員聲稱位於兩條國界線之間直至北極點的一切土地應屬於鄰接這些土地的國家。這一理論得到了前蘇聯的支持。如1929年前蘇聯單方麵立法,以扇形理論為根據,主張凡位於北冰洋前蘇聯沿岸以北,在北極和東經32°4′35″至西經16°49′30″的所有陸地和島嶼,都是前蘇聯的領土。但扇形原則遭到了其他北極國家,特別是美國和挪威的反對。這一理論在國際法上也是缺乏說服力的。正如布朗利在《國際公法原理》一書中所指出的,扇形原則不過是一種粗糙的劃界方法,而沒有成為獨立的法律規則。

在北極海域管轄權方麵,北極國家之間存在著不少爭議。美國和前蘇聯在北極水域宣布200海裏專屬經濟區,加拿大則頒布了《北極水域汙染防止法》,但他們都遭到了質疑。北極法律製度和南極完全不同,它不擁有一個完整的條約體係,而更多的是雙邊協定。唯一的多邊條約是1973年通過的《保護北極熊協定》,由加拿大、丹麥、挪威、美國和前蘇聯共同簽署。該協定旨在保護北極熊的生存環境,除科研目的之外,禁止捕殺北極熊。

1987年以來,北極地區的國際合作日益加強和深入。1990年,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成立,1991年,北極國家首腦會議發表了《保護北極環境宣言》,並製訂了《北極環境保護戰略》。可以預見,有關北極國際合作的多邊法律安排即將誕生。

世界海戰中著名的將領

中國

明代水師勇將

——陳璘

壯烈殉國的近代海軍將領

——鄧世昌

戰死於露梁海戰的明代將領

——鄧子龍

晚清北洋海軍提督

——丁汝昌

抱恨以終的海軍愛國將領

——劉步蟾

“但願海波平”的明朝抗倭名將

——戚繼光

明代著名愛國將領

——俞大猷

七下西洋的明“艦隊司令”

——鄭和

收複台灣的民族英雄

——鄭成功

完成統一台灣之良將

——施琅

曆經四朝的近代海軍宿將

——薩鎮冰

“抗日愛國”的民國海軍部長

——陳紹寬

古希臘

古希臘雅典艦隊統帥

——地米斯托克利古希臘斯巴達天才海軍統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