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英國蚊式轟炸機(1 / 3)

研發過程

德·哈維蘭公司以製造木質輕型飛機而著名,代表作為DH82虎蛾和DH91信天翁。1938年,德·哈維蘭公司建議英國空軍部發展一種快速轟炸機,速度達到超過戰鬥機,由此能夠不攜帶自衛武器。

保守的英國空軍部對當時主流的多炮塔轟炸機情有獨鍾,認為非武裝的轟炸機在戰場上的生存力很低,拒絕了德·哈維蘭公司的建議。但德·哈維蘭公司並未放棄計劃,自己出資將計劃向前推進。由工程師R·E·Bishop,R·M·Clarkson,C·T·Wilkins領導的設計班子按載彈454千克,航程2400千米,速度644千米/小時的設計目標進行設計。為了達到這一目標,飛機的自重必須減輕。首先。飛機不再裝自衛武器的炮塔,機組人員從6人減到2人。其次,采用特殊的木質結構。

飛機發展史上輕金屬結構取代木結構或鋼管/木蒙皮混和結構的原因是輕金屬結構強度更強、重量更輕,新飛機采用傳統木材結構顯然是達不到減重的目的的。德·哈維蘭公司的設計師決定采用一種少見的木質結構即“模壓膠合成型木結構”。

“模壓膠合成型木結構”最早是由一個小飛機製造公司,LWF飛機公司,在1919年的LWFV飛機上采用。生產量很小的LWFV飛機僅有捷克空軍裝備。1922年美國諾斯若普公司在S-1雙翼機上也采用這種結構。先用混凝土製造一個6.4米長的模具,然後將雲杉木薄片塗上幹酪膠後交替放置,蓋上模具的蓋子。此時,再向中間的橡膠氣囊中充入壓縮空氣,待幹酪膠固化後即形成一片木結構,將左右兩片木結構對合,就成為木質膠合結構的機身。1922年8月,這種結構獲得美國專利。由於生產成本低廉,S-1飛機被稱為“窮人的雙翼機”。

“蚊”式在此結構基礎上再進行改進,將木質膠合結構中間的木料改為一種輕質木材即巴爾沙木,木質結構重量進一步減少,強度有所增強。機翼:除了機翼中間有兩根金屬翼梁外,由上、下兩片整體模壓的上翼片和下翼片對合而成;機身:由左右兩半木質膠合結構對合成為筒形承力結構,在對合前先完成電線、控製拉線的敷設;副翼、尾翼:金屬或金屬架布蒙皮;冷卻器:安裝於發動機短艙和機身中間,進氣口開在機翼前緣;主起落架為雙柱結構,發動機安裝於鋼管支架上用橡膠支承座支承。

采用全木質結構是德·哈維蘭公司最具深謀遠慮的的決定,充分預見到戰時英國的鋁合金將出現匱乏,掌握飛機金屬結構製造技術的工人也將十分短缺,木質的飛機能夠由任何技術熟練的木匠進行生產,英國的鋼琴廠、櫥櫃廠、家具廠都能投入飛機的生產。

1940年3月1日,英國空軍因為戰爭爆發後需要高性能的飛機而和德·哈維蘭公司簽定了DH98轟炸機50架的合同,並核準正式名稱為“蚊”式。敦刻爾克撤退後,因隨時麵臨德軍的入侵而一度取消合同,1940年底由重新恢複執行合同。原型機試製過程中,正是不列顛之戰最緊張的時侯,德·哈維蘭公司的Hatfield工廠附近被德國飛機反複轟炸,工作人員不得不經常躲避到防空洞中。即使這樣,在工作人員的努力下,1940年11月25日,首架原型機進行試飛。為了避免被地麵防空火力和巡邏飛機的誤擊,飛機漆成顯眼的明黃色。

經過試飛,“蚊”式顯露出巨大的潛力,引起英國空軍的重視。“蚊”式自重、發動機功率、航程約為“噴火”的兩倍,但速度比“噴火”快32千米/小時;升限達11000米;尤其是在載重能力上,“蚊”式大大超出原設計指標(在DZ594/G號上曾經進行攜帶1814千克CookieBomb炸彈的試驗,四倍於設計載彈量;在一次試驗中,由於工作人員的疏忽,給飛機裝上4535千克的壓艙物,飛機仍然安全起飛)。根據作戰任務的需要,“蚊”式在生產過程中一共有43種改型,其中26種曾經參加二戰的作戰行動。

蚊式戰史

1941年9月17日,PR。I型(W4055)對法國德占區的Bordeaux波爾多和LaPallice進行首次偵察任務。

1942年5月30-31日,第105中隊的四架B。IV型參加對科隆的“千機轟炸”。之後,“蚊式”參加了幾乎每一次夜間轟炸行動。由於速度快,基本上可以避免德國截擊戰鬥機的截擊,通常做為轟炸機編隊的前導機。在飛臨目標上空後,用燃燒彈在目標區炸出火光,為後續重型轟炸機編隊指示目標。德國對“蚊”式恨之入骨,但是沒有能夠有效截擊“蚊”式的飛機,一直到He-219和Me-262的夜間戰鬥型服役後,情況才稍有改觀。為了截擊“蚊”式,德國還專門摹仿“蚊”式的結構,設計了全木結構的福克·沃爾夫Ta-154來對抗“蚊”式。德國人對木結構本身並不在行,Ta-154在試飛中結構多次出現破壞,加上生產膠水的工廠被盟軍炸毀,Ta-154未能批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