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7.解文化之渴的酸梅湯(1 / 1)

昔日老北京琉璃廠,是一條專賣古玩字畫的街道。店鋪很多,像“榮寶齋”、“寶古閣”,等等,都是馳名海內外的店鋪。在這條街上,唯獨沒有飯館,好像山珍海味大吃大嚼,會把整條街弄俗氣了似的。唯一的例外是在琉璃廠的東頭,有一家以酸梅湯和紅果蜜餞馳名的“信遠齋”。據說在炎炎夏日,當剛剛逛完古玩字畫鋪的人一頭走進“信遠齋”,頓時感到一陣清涼。眼前的情景是:一個打開的大木頭箱子,外麵用大漆漆好,裏麵釘一層洋鐵皮,盛滿了碎冰塊兒。兩個青花明代瓷瓶就擺在碎冰塊兒當中,而店鋪特製的“清宮異寶禦製烏梅湯”,從早晨5點就灌注進這兩個瓷瓶當中,此際已然涼得透心了。如果您要一碗,夥計就用特製的小提子,把酸、涼、香、甜的汁液盛起,一邊和熟識的顧客聊著天兒,一邊把汁液倒進一個清爽的小瓷碗,然後恭恭敬敬地給您遞過來。

和誰聊天呢?又怎麼聊天呢?查閱店史,原來梅蘭芳、馬連良、尚小雲等京劇名伶都是“信遠齋”的常客。有點奇怪了,怎麼沒記上那些大名鼎鼎的文人墨客的名字?這大概和當時的世俗眼光有關,因為在常人眼中,梅蘭芳這些人都是“角兒”,人家一張嘴,就不是沒腔沒調的“一般說話”,而是有滋有味、值得玩味的“唱”;人家隨便做個什麼動作,都在“方圓”、“大小”、“軟硬”上大有講究。我在有關另一家老字號“小腸陳”的史料中得悉,譚富英、裘盛戎喜歡光顧那兒,而且一見麵就親熱地招呼店主“爺們兒”!隨後就聊得熱火朝天。據此推理,梅蘭芳等名伶隻要一進“信遠齋”,和那裏的東家、夥計肯定會有話說的,而且必定很熱鬧。至於聊什麼,我們不妨揣測—聊本店的名聲如何得來,聊本店的原料如何精選,問詢幾位“名角”最近動況,店方還可以為“名角”介紹剛剛進店的文人墨客……“信遠齋”實在高明,酸梅湯不僅質量優良,從出售的方式看,它不但賣自己的產品,“賣”的更是一種文化氛圍。如果說睃梅湯本身就能解渴,那麼,這樣的文化氛圍就更能解文化人心中的饑渴!“信遠齋”深深領悟這一點,於是他們在出售產品時,就格外注意在經濟行為之外,再加上一種文化行為。

“信遠齋”的紅果蜜餞如今也在許多店鋪中零售,擺在一個很大的玻璃罐子裏。對比那個青花古瓷瓶,這形象本身是不是少了點藝術魅力?如果再看今天的售貨員,她們頂多屬於稱職—隻拿一個金屬小勺給您舀足稱好,相互間就是一種簡單的買和賣,其中的問話內涵是否也少了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