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篇:為一個國民黨老兵送行(1 / 2)

1975年1月,那是個寒冷的三九天,我剛剛高中畢業,回鄉勞動還不到一個月,生產隊派活,原來是隊上一個姓孫的老頭死了,讓我們幾個人去他家,把他裝進了棺材,我們幾個青壯勞動力抬起棺材奔向村外,那裏的社員已經挖好墳坑,看樣子從上午就開始挖了,山坡地挖起來很費勁,再加上寒冷的三九天,地上的凍土也有一尺厚,鄰居的大哥他們幾個滿頭大汗,身上穿著單薄的衣服;我們把裝有老人的棺材輕輕地放進很深的大坑,把老人安葬了,這是生產隊為他操辦和安排的,因為除了他的老伴,他在我們這裏沒有其他的親人,他曾經是一個國民黨的老兵,大概是口外張北人,跟隨國民黨的部隊打仗達到了這裏,後來也就在我們村落戶了。隊上的人都叫他“孫寶子”,當然不能當麵這樣稱呼他,一般都叫他老孫。

他的老伴也不是本地人,大概是從口外帶過來的,他們無兒無女,老伴也很老實,他死了她也沒有辦法安葬,所有的安葬事宜都是生產隊一手操辦的。去他家抬他的時候,破舊的屋子裏很寒冷,他的屍體早已僵硬了,才半天的工夫。老伴走了,老太太把這裏的房子賣了,據說去了張家口,那裏有她的弟弟。

老孫過去在國民黨部隊當兵,是個老兵痞了,其實就是個“剃頭兵”,在軍閥和國民黨部隊的二十多年裏,除了給官兵剃頭理發就是接骨按摩,這是老孫的拿手絕活,所以老孫也是隊伍裏的一寶,所以“孫寶子”這個綽號也就叫了下來。

老孫十五歲被抓進軍閥的部隊當兵,後來軍閥混戰,蔣介石打敗了各路軍閥,老孫也就自然到了國民黨的軍隊裏當兵,後來連長靠他有理發正骨的手藝,就找團長說:不要讓他打仗了,就跟著部隊剃頭接骨吧,咱們也缺這樣的人。這樣,老孫就徹底地成了部隊裏的“剃頭兵”,一個團這麼多官兵也是夠他忙活的,加上正骨,也就沒有什麼喘息的時候了。部隊天天行軍,又總是打仗,他跟著部隊跑了很多的地方,爬山越嶺的官兵又少不了磕磕碰碰,傷筋動骨的,老孫的手藝自然是十分稀罕的了。

解放戰爭時期,老孫所在部隊裏已經沒有他這樣大歲數的兵了,連團長營長的都比他小不少,要不是他這個手藝,哪能還讓他在部隊裏呆下去呀!老孫總是想回家鄉去,在部隊南北轉戰二十多年,老家還有老婆子呢,也該回去看看了,是不是還活著。別的沒什麼可惦記的,又沒有其他的親人。再有就是看看當兵之前收留自己的師傅,自己剃頭和接骨的手藝都是師傅傳授給自己的;他不但是自己的師傅,也是自己的爹呀!雖然不是親爹,但比親爹還要親啊!自己很小的時候就沒有爹娘,心中隻有這個師傅了。想起這些他就一個人悄悄地流淚,二十多年沒回去了,部隊到處奔走,沒有這樣的機會。

他不是不想離開部隊,多少次想走,部隊的長官對他不錯,覺得自己就這樣走了,對不起人家;再說自己在部隊上呆了這麼多年,生活也習慣了;除了打仗不好,在部隊上比什麼都好,部隊上哪個人不尊重他老孫啊!把他當成個寶貝似的。在津貼上團長也照顧他,拿著營長的待遇。但他自己就把自己當成一個老兵,一個老“剃頭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