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文版評論摘要(1 / 3)

餘華選擇了用詼諧幽默的方式來闡釋這個社會的荒謬。他成功地結合了正義與諷刺,細膩與遒勁有力的文風以及曆史事件與一個小人物堅毅地生存、固執地活著的心路曆程。《活著》正是該作者的前一部力作。《許三觀賣血記》向人們許以相同的希望,並從同一個側麵審視了近代中國曆史。(比利時《晚報》1997年12月24日)

在《許三觀賣血記》中,作者講述了一個普通的工人階級通過賣血勉強維持生計的故事……在餘華的作品中,我們不難發現小說主人公在麵對生活的絕境時,為求繼續生存所表現出來的頑強意誌以及在過去中國社會體製中的錯亂。在那種體製下,個體被完全泯滅了。(法國《世界報》1998年1月13日)

“身子骨結實的人都去賣血,賣一次血能掙三十五塊錢呢,在地裏幹半年的活也還是掙那麼多……”《許三觀賣血記》是餘華新出的法譯小說。這部小說對於中國實現經濟奇跡這一主題似乎顯得有些冷淡,但卻經常能體會到其中的諷刺意味。(法國《德克尼卡》雜誌1998年1月)

一個在新中國的大曆史事件背景下發生的家庭傳奇故事;從文學角度講,主人公是依靠自己的能力來度過艱難時刻的。他到醫院賣血,對於中國人來說,這是最高級別的犧牲,除非是走投無路,否則是不可能接受的。從這個角度來看,《許三觀賣血記》向讀者闡明了一個在一個中國人的意識形態中根深蒂固的觀點。(法國《焦點》周刊1998年1月)

如果巴勒格《娟》的故事還離你非常遙遠,那麼中國青年許三觀卻是在城裏一家絲廠的送繭工,這讓你多少有些親近的感覺吧……作者深邃透徹的寫作將小說所具有的敏感度發揮到了極致。餘華不愧是一位偉大的小說家,他所塑造的人物向世界展示了艱難時期人的尊嚴以及求生的欲望。(法國《尼斯晨報》1998年1月4日)

英國NR雜誌評論:該作家憑借著經典小說《活著》已經名噪一時。在《許三觀賣血記》中,作者延續了以往風格,描寫了有著狂熱的生活欲望,在生死關頭能夠堅守尊嚴,團結一致的小人物。作者用生動感人的筆調向讀者展示了純樸與人道主義的真諦。這是一部精妙絕倫的小說,是樸實簡潔和內涵意蘊深遠的完美結合,它必將在文壇上熠熠生輝。(法國《中西部共和國報》1997年12月11日)

餘華的作品字裏行間中透露出一種充滿活力而又詼諧幽默,同時兼有激情澎湃與別出心裁的寫作風格。他的文字極其優雅,他能將這些文字玩轉於筆下,做到將“小人物”的對話描寫得活靈活現。這些文字流露出作者無限的激情,向我們展示了作者豐富的詞彙,同時還使得作者避免了在現實主義作品中通常具有的沉重感,成功地將讀者拉開了一定的距離。(法國《中部周日報》1997年12月28日)

餘華選擇了用詼諧幽默的方式來闡釋這個社會的荒謬。他成功地結合了正義與諷刺,細膩與遒勁有力的文風以及曆史事件與一個小人物堅毅地生存、固執地活著的心路曆程。《活著》正是該作者的前一部力作。《許三觀賣血記》向人們許以相同的希望,並從同一個側麵審視了近代中國曆史。(比利時《晚報》1997年12月24日)

在《許三觀賣血記》中,作者講述了一個普通的工人階級通過賣血勉強維持生計的故事……在餘華的作品中,我們不難發現小說主人公在麵對生活的絕境時,為求繼續生存所表現出來的頑強意誌以及在過去中國社會體製中的錯亂。在那種體製下,個體被完全泯滅了。(法國《世界報》1998年1月13日)

“身子骨結實的人都去賣血,賣一次血能掙三十五塊錢呢,在地裏幹半年的活也還是掙那麼多……”《許三觀賣血記》是餘華新出的法譯小說。這部小說對於中國實現經濟奇跡這一主題似乎顯得有些冷淡,但卻經常能體會到其中的諷刺意味。(法國《德克尼卡》雜誌1998年1月)

一個在新中國的大曆史事件背景下發生的家庭傳奇故事;從文學角度講,主人公是依靠自己的能力來度過艱難時刻的。他到醫院賣血,對於中國人來說,這是最高級別的犧牲,除非是走投無路,否則是不可能接受的。從這個角度來看,《許三觀賣血記》向讀者闡明了一個在一個中國人的意識形態中根深蒂固的觀點。(法國《焦點》周刊1998年1月)

如果巴勒格《娟》的故事還離你非常遙遠,那麼中國青年許三觀卻是在城裏一家絲廠的送繭工,這讓你多少有些親近的感覺吧……作者深邃透徹的寫作將小說所具有的敏感度發揮到了極致。餘華不愧是一位偉大的小說家,他所塑造的人物向世界展示了艱難時期人的尊嚴以及求生的欲望。(法國《尼斯晨報》1998年1月4日)

英國NR雜誌評論:該作家憑借著經典小說《活著》已經名噪一時。在《許三觀賣血記》中,作者延續了以往風格,描寫了有著狂熱的生活欲望,在生死關頭能夠堅守尊嚴,團結一致的小人物。作者用生動感人的筆調向讀者展示了純樸與人道主義的真諦。這是一部精妙絕倫的小說,是樸實簡潔和內涵意蘊深遠的完美結合,它必將在文壇上熠熠生輝。(法國《中西部共和國報》1997年1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