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我國血管外科學發展簡史
血管外科在醫學發展中,無論國外還是國內,都是外科領域內發展較晚的專業學科。自1889年縫合動脈成功以來,僅僅是百年的曆史。現代血管外科是在近40年才迅速發展起來的。我國血管外科發展更緩慢,50年代才開始施行血管手術。近年來,通過引進、改良和創新,我國血管外科迅速發展,相信不久的將來會趕上國際先進水平。
祖國醫學對血管疾病的認識和治療的描述已有二千多年曆史,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在祖國醫籍《黃帝內經》中已有記載,將其歸屬於“脫疽”範疇。其治療方法延用至今。
一、血管外科基本技術
基礎醫學的提高,促進於臨床醫學的發展,相反,臨床醫學的進展,也有助於基礎醫學的提高,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近年來,我國在診斷和處理的基本技術方麵,也取得了不少的新成績。
(一)診斷技術
X線造影是診斷血管疾病的可靠依據,我國在應用這一方法方麵有了較長的曆史:1956年徐驚伯等首先報道下肢動脈造影1957年韋嘉瑚和郭俊淵等先後報道了腹主動脈和四肢動脈造影,有助於診斷動脈瘤、動靜脈瘺以及周圍動脈栓塞症,1959年德文綜合上海7家醫院共進行122例脾門靜脈造影,顯影滿意者92次占75.4%。1961年報道經股動脈逆行插管腹主動脈造影術16次,顯影良好;1965年報道股動脈穿刺造影術130例,滿意者100例占19%對麻醉、穿刺方法、造影時間、反應和並發症的預防,都作了說明。
70年代後期,全國各大城市的主要醫院都引進了新穎的X線設備,都能進行快速換片並在電視屏監視下選擇性攝片,以及近年來選擇性穿刺造影,從而使X線造影診斷有了新的提回。
淋巴造影方麵:1964年陳振龍等報道10例;歐陽乾等報道20例;1965年吳文斌等報道23例。他們認為亞甲藍、伊凡思藍或40%含碘油、乙醚溶液等,都能顯示出淋巴管。1965年樊蘇培等和胡錫獻等先後報道,應用淋巴管造影診斷乳糜尿;1979年王俊候等應用柏林藍水直接注射,顯示下肢淺層淋巴管的分布和走行,為淋巴管吻合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二)血管代用品技術
臨床上血管移植,都是從同種血管開始的,因而首先涉及血管保藏問題,其次是人造血管的出現:
1.在管的保藏1956年,武漢醫學院、上海第一醫學院、上海第二醫學院、第二軍醫大學和浙江醫學院等開展血管保藏的研究,提出了可靠的經驗。
1958年董方中等報道利用改良了溶液保存同種動脈,並應用於臨床,取得了成功。張忠等報道用70%酒精保藏同種血管的經驗。1958年上海第二醫學院試製冷凍幹燥機成功,並與武漢醫學院應用冷凍幹燥機保存血管用於臨床,效果滿意。1963年劉白寬報道用70%酒精保存動脈,治療2例腹主動脈瘤患者,取得滿意效果,並認為酒精保存動脈有方法簡便、價廉耐用等優點。1978年範迪鈞等報道用1%硫柳汞溶液保存動脈移植治療多種血管病,經過半年到6年隨訪,認為滿意。
應用同種血管移植,雖然價格低廉,但來源困難,滅菌、保藏手!續繁瑣,時間不易保證,加之移植物變性後易並發血管瘤、感染等,迫使人們想法製造人造血管。
1.人造血管1957年上海第一醫學院同上海絲綢工業公司研究所和上海紡織科學研究院協作,采用國產真絲縫成管型人造血管。
1957年上海市胸科醫院同上海紡織科學研究院和上海天福織帶廠協作,研究製造出無縫纖維人造血管。1959年顧豈時等報告臨床應用尼龍人造血管移植治療胸主動脈瘤3例,都獲得成功。
1959年開始製造人造滌綸血管。1961年崔之義等,1979年馮友賢等應用人造真絲血管治療腹主動脈瘤、股廂動脈瘤,以及旁路手術,都取得滿意效果。
1964年潘治等應用滌綸人造血管進行動物實驗及臨床應用,取得良好效果。滌綸人造血管已有不同類型和口徑的成品,應用於臨床都取得好的效果。
自體至管的代用1964年,張振湘報道應用大隱靜脈轉流術治療下肢功能不全。1965年又利用大隱靜脈吻合治療上腔靜脈梗阻。1964年錢允慶等,應用大隱靜脈移植轉流術治療慢性股動脈閉塞症。1978年林擎天等應用大隱靜脈治療31例下肢動脈閉塞症,隨訪7年通暢率為96.4%。目前這種方法已廣泛應用於臨床,並認為自體大隱靜脈是四肢血管移植的最好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