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四巨頭會議(2 / 2)

根據艾登的提議,三國同意成立由美英蘇三國代表組成的歐洲谘詢委員會,以研究與戰爭結束有關的歐洲問題。但艾登提出在中歐和東南歐建立兩個聯邦的建議,因遭到莫洛托夫的堅決反對而未能實現。此外,會議還討論了意大利問題、奧地利問題、懲辦戰犯問題等。

總之,這次會議就一些重大問題進行了討論,有的得到了解決,有的已達成原則協議,有的雖存在分歧,但各自交換了意見,從而為三國首腦會晤做了充分的準備。

魁北克會議後,美英蘇三國就三國政府首腦會晤的地點進行了多次協商,最後定在德黑蘭。羅斯福既想使中國成為美國戰時的軍事盟友,又想使中國成為為美國戰後遠東戰略服務的盟友,因而多次強調應把中國作為四強之一,他希望這次中國能以四強的身份參加首腦會議,以便討論遠東問題。但是,斯大林堅決不參加有中國參加的首腦會晤。在這種形勢下,美英中三國首腦便於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在開羅會晤,以討論遠東問題。

在開羅會議上,軍事問題主要討論了緬甸作戰問題。會前,蒙巴頓製定了一個代號為“冠軍”的作戰計劃。根據這一計劃,中國軍隊向緬甸北部、英印軍向緬甸西部發動進攻,同時英國海軍在孟加拉的安達曼群島發動一次兩棲突擊。會上,蒙巴頓向三國領導人提交此計劃時,據稱為了防止泄密而沒有說明英國海軍的行動。對此,蔣介石表示不滿,提出在陸軍反攻緬甸的同時,英國海軍須從孟加拉灣發動兩棲攻擊,以奪取製海權,切斷日軍補給線。但是,丘吉爾還是老一套,希望繞過緬甸,攻打蘇門答臘北部,因而對在孟加拉海灣發動兩棲攻擊不作任何具體承諾。後來,羅斯福出麵調解,並單方麵向蔣介石保證,“在陸軍反攻北緬時,英國海軍必能在南緬同時行動。”然而,蔣介石實際上隻是得到一張空頭支票。由於英國的堅決反對,加上在德黑蘭會議上斯大林許諾對日參戰,羅斯福又改變立場,於12月5日電告蔣介石,因歐洲大陸進行的大規模作戰需要大量重型登陸艇,“把足夠數量的重型登陸艇用來在孟加拉灣進行兩棲作戰已不可能實行”。這實際上等於取消了從孟加拉灣發動兩棲攻擊計劃。

會上,三國還討論了戰後對日本的處置問題,經過協商,三國確定了幾項基本原則,並寫進了會議結束後發表的“開羅宣言”。這些原則是:三大國對日作戰的目的是為了製止並懲罰日本的侵略;剝奪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在太平洋奪取或占領的所有島嶼;把日本侵占中國的領土,如滿洲、台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國;將日本從其憑借武力和貪婪攫取的其他領土上驅逐出去;在適當的時候讓朝鮮獨立。

在開羅會議上,中美英三方雖然未能在緬甸作戰問題上真正達成一致協議,但是,《開羅宣言》的簽署不僅表明三國決心把對日戰爭進行到底,而且表明三國已就戰後對日本處置的原則達成了共識,《開羅宣言》也成為戰後處置日本問題的重要法律依據。

由美英蘇參加的塔爾雅會議和由美英中參加的開羅會議,加強了美英蘇中四大國在抗擊法西斯軸心國各方問題的合作,為最終打敗法西斯,迎來世界和平奠定了堅實的基礎。